1.4万亿斤 中国饭碗分量更足了

1.4万亿斤 中国饭碗分量更足了

来源:经济日报 2025-01-21 06: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属农垦华阳河农场,施工人员在浇筑矩形灌渠。李 龙摄(中经视觉)

粮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粮食稳定安全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2024年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2023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中国碗装了更多中国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粮食安全底气,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产量再创新高

粮食产量创新高,原因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情报室主任张学彪认为,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是政策支持有力、科技和农机装备支撑有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防灾减灾措施有力等各方面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增产空间不断拓展,确保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

“我们村是典型的山区农村,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2024年种植水稻800亩,平均每户3亩地,亩产1000斤左右,较2023年增产明显。”贵州省台江县南宫镇巫西村第一书记张涵说。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农民种粮预期。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加大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等,多措并举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扩大复播粮食面积,充分挖掘面积潜力。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增加525.8万亩,增长0.3%,连续5年保持增长。“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增产贡献近两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俊峰说。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粮食增产提供有力支撑。”张学彪说。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如良种培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艺农技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4%,农机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大马力机械、北斗终端设备以及适应丘陵山地的农机具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及大批量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能力和农田防灾抗灾能力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张学彪表示,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模适宜、土壤肥沃,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耕地质量通常能够提升1个到2个等级,亩均节水、节肥、节药率均在10%以上,产能一般可提高10%至20%,相当于每亩增加约100公斤的粮食产量。不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灌溉和排涝系统,显著提升了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夯实保障基础

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不仅是粮食产量简单增加,而是彰显中国饭碗的分量。粮食产量新突破,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增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力,为掌握粮食进口主导权增添底气。

当前,粮食消费需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升级。粮食产量创新高,中国碗里不仅装了更多中国粮,而且装了更多优质粮。2024年我国粮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均实现了增产,其中,玉米产量5898.3亿斤,增加121.5亿斤,同比增长2.1%,能更好地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产量连续3年突破400亿斤,油料供给更加多元化。各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倾力打造粮食品牌,全国涌现出“吉林大米”“山西小米”“水韵苏米”“天府菜油”“齐鲁粮油”“荆楚粮油”等众多省级区域公共品牌,以及“舒兰大米”“蔚县小米”“周口小麦”“固阳燕麦”等众多市县区域公共品牌,老百姓餐桌上的优质粮油产品越来越丰富。“我国粮食数量安全、营养安全和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朱俊峰说。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粮食产量的新突破,为国家进一步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朱俊峰表示,我国粮食储备规模增加,原粮储备、成品粮储备充足,市场调控能力更加有力,能够更加从容应对疫情、地震、洪涝等各种风险挑战。

粮食产量新突破,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导权。朱俊峰表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国已经构建起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立足国内坚实基础上,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贸易稳定性。随着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我国已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但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饲料粮供需存在缺口,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满足国内需求。面对国内粮食产量增加、价格下降的新形势,国家精准把握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去年下半年玉米进口量明显下降。

拓展增产空间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提高粮食产量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虽取得重大突破,但粮食紧平衡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粮食需求峰值尚未到来。张学彪表示,受耕地资源有限、环境约束加剧、种粮收益不高、劳动力短缺和人才缺乏等各种因素制约,获取粮食难度越来越大。今后要保持这个产量甚至继续向1.5万亿斤突破,难度很大,需要进一步拓展粮食增产空间。

张学彪表示,务必要强化政策扶持,切实抓好粮食稳产增产落实,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合理布局国内生产发展优先序。稳固口粮基本盘,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统筹大豆扩种多通道,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农产品重要程度和对外依存度等因素,实打实地调整优化国内农作物生产结构,筑牢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树立大食物观,推进农食系统转型,从传统以农作物、畜禽资源等挖掘耕地供“粮”能力向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江河湖海林草地全面拓展,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张学彪表示,发展粮食生产要兼顾粮食生产大主体和小农户,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各主体紧密联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增产技术示范,引领和服务小农户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要均衡统筹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发展。充分考虑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契合度、区域均衡供应等因素,强化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避免因过度关注主产区而忽视非主产区,导致粮食调配依赖、种粮积极性下降和产区发展“囚笼”等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影响粮食稳产增产。张学彪表示,要强化落实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人才战略。持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筑牢筑强农业现代化基础,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稳产增产能力。同时,着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科研人才发展环境,引领专业型技能人才培育及创业支持工作,激发粮食产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刘慧)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