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张红波便在牛厩里忙活,喂料、打扫、观察每头牛的精神状态。“这25头西门塔尔牛,除去养殖成本和饲草费,按往年市场价格来算,每头牛能赚六千元左右。这段行情走低,等价格合适了卖几头。”张红波说,养牛只是家里的“副业”,种烤烟才是“主业”。
张红波手握铁铲,正忙碌地备料投食。陈徯元 摄
张红波今年30岁,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缸冲村委会新街子村。高中毕业后,他在昆明一个亲戚家的餐饮店打工,计划着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自己独立创业。奔着这个目标,张红波干劲十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前,张红波父亲病逝,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为了照顾家庭,他返乡种烤烟,成为了当地村里的为数不多的“90后”新农人。
“我记得以前我们村路不畅,水也不通,基本靠天吃饭,种什么都费时费力,现在种植条件好了,收益好了不少,生活有了盼头。”张红波说道。自2006年开始,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在上级支持下,投入资金7860万元,帮助新街子村在内的9个村民小组建设小塘坝4个、蓄水池4个、管网5条、地边小水窖380口、沟渠39条、机耕路27公里和密集烤房315座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里的种植条件,提高村民多产业增收效益。
2022年,张红波看到有亲戚养殖西门塔尔牛挣到了钱,便动了心思,通过市场调研和登门请教,一番努力下,规模从开始的7头扩大到了现在的25头。
张红波养殖的西门塔尔牛。陈徯元 摄
今年5月,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助力村委会党总支领办“烤烟+”合作社,探索“粮+烟+N”模式。科学合理规划,通过粮烟结合,引入肉鸡、肉牛等多元产业,大力发展玉米、小麦和苦荞等烟后作物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村民以土地、设施、劳动力入股参与轮作与养殖,拓宽了增收渠道。
“这些牛吃的饲料,主要成分是玉米秸秆做成的,我目前是一部分从周边县市购买,一部分通过烟后种植自己制料,也降低了牛群饲养成本。” 张红波边喂料边介绍。
此外,当地专业化种植合作社还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绿色生态种养殖模式,引导养殖户利用牛粪、羊粪等堆捂成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合作社提供的机耕专业化服务。段伟 摄
如今,新街子村除了张红波,还有另外3名养牛大户,合起来养牛160多头,产值达200万余元。“我的牛厩还有一半是空着的,计划明年再多养殖几头牛。”谈及以后的养殖规划,张红波信心满满。(陈徯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