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孔子学堂创办十周年之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公示了首届孔子学堂 “名师、名课、名学堂” 评议活动(简称 “三名” 工程)评选结果,东营职业学院孔子学堂荣获 “名学堂” 称号,李相晋、王小红、张艺蔓荣获“三名” 工程“名师”称号。
2016年3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批准成立“东营职业学院孔子学堂”,并授权其为“东营市孔子学堂推广指导委员会”,并被授权为 “东营市孔子学堂推广指导委员会”,负责当地孔子学堂建设项目的推广、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
该学堂创新性推出“图书馆+孔子学堂”育人模式,即探索构建“围绕一个中心、做特‘双创’主线、落实‘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的学堂宗旨、做好‘四个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点和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展成才。
做特“双创”主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阐述、教育普及、技艺传承都应聚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条主线。该学堂努力探求适应这条主线的内在要求、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特殊形式”,以彰显高职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上的引领支撑作用。
贯彻孔子学堂“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的宗旨。深入实施机关、学校、乡村、社区、企业和网络“六进”工程,以 “学书画、读经典、兴礼乐、讲故事、祭圣贤、传家风、办节庆、倡民俗、做文创、助康养、研学游、行公益、评先进、树榜样、立信仰 ”、 “十五教”为主要内容,广泛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四个结合”,即孔子学堂与课堂教学、赋能社会、文化社团、国际交流相结合。一是将孔子学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强文化育人的渗透力。我校孔子学堂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力合作,有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面向全校学生继续开设《古琴初级教程》、《茶文化礼仪》、《戏剧表演艺术》、《楷书书法入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工艺-布偶制作》等体验式选修课程,使同学们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产生对文化的敬畏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二是将孔子学堂与赋能社会相结合,增强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孔子学堂是一个社会公共文化传播普及的平台,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究等形式,以点带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六进”工程走入机关、学校、乡村、社区、企业和网络,吸引更多的机关、学校等单位加入孔子学堂。三是将孔子学堂与文化社团相结合,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该学堂与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联合合力打造社团,举办各种活动。该学堂创办了尔雅国学社、茶文化协会、大学生信息素养协会等社团,举办“墨香绘古韵,笔端传国学”、“国庆书香情,共筑中国梦”、“研习经典,共筑梦想”、"梦回汉唐,浮华叁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社团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四是将孔子学堂与国际交流相结合,增强文化育人的传播力。该学堂不仅在本地区迅速推广传播,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了澳大利亚、泰国。2024年,先后有国际青少年“黄河文化”交流营、“泰国学生山东行”等多国留学生到访我校孔子学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生一起体验茶艺、旗袍、汉服及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交流活动增进了各国青少年的友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此次获评 “名学堂”,是对该校孔子学堂工作的高度认可。今后,学堂将继续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增强文化育人功能,引领青年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新使命。(东营职业学院 俎明、张艺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