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河南省辉县市赵固镇富庄村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导向,通过谱好特色产业、乡村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农基建设“五部曲”,凝心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赵固镇党委书记张明磊带领镇党政班子成员、各管理区主任及30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到富庄村实地查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
谱好特色产业“主题曲”集聚强村富民“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富庄村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富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富庄村的土地中沙地占比较大。这样的土壤条件,若继续沿用传统的小麦种植模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困境,富庄村积极寻求转变,力求在这片沙土地上挖掘出最大的效益。2017年,富庄村经多方考察,因地制宜,精准定位,计划发展茵陈种植产业。当年,全村试种了5亩茵陈试验田,种植效果良好,收益比较可观。2020年5月,富庄村成立了辉县市沙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茵陈、蒲公英等药食同源作物。2022年,辉县市沙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建保鲜库一座,2023年,合作社开发生产茵陈茶,解决了种植农户鲜货存放及深加工的问题。
“目前,我们村茵陈种植有100多亩,惠及60余户农户,每亩带来的收益在2000至6000元不等,销售市场已拓展至辉县、新乡、焦作等多个地区。”富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忠洲满怀信心地介绍道,“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村与洛阳昊禾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这意味着,我们村的茵陈将迎来更加宽广的销售渠道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村民带来更加可观的收益,也为我们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谱好乡村建设“进行曲”提升宜居乡村“魅力”。富庄村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三清三增”、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曾经的富庄村,是一幅杂乱无章的画面:一下雨路面便布满水坑,泥泞难行;门前屋后,菜地随意种植,把本就不宽的街道都给占了,让车辆行人难以通行;活动板房、简易路边厕所随意搭建,有的甚至横挡在街道上,更有一些村民擅自在家门前堆砌台阶与护坡,不仅埋下了安全隐患,也严重破坏了村庄的整体美观与和谐。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富庄村将“三清三增”专项行动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紧密结合,重拳出击、硬腕治理,全面提升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消解群众抵触。起初,村民们对拆除违章建筑、清理道路障碍持观望态度,甚至部分村民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刘忠洲态度坚决地说:“无论涉及谁,都必须以全村的整体利益为重!该拆的必须拆!”随后,他亲自带领村“两委”成员,一家一户地走访,耐心地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细致分析利弊,最终赢得了绝大多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实施“三清三增”。在整治过程中,富庄村依托“三清三增”的法宝,在镇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全面展开打击侵占村集体资产行动,累计收回土地450余亩,清理规范合同46份,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不仅有效遏制了侵占村集体资产的行为,还增强了村民对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筑村庄新颜。干部带领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经过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富庄村共整修主干道9条,新修街道花池8000余平方米,栽植各种绿化苗木60000棵,墙体涂白20000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贯通田间道路5000余米,依法拆除违章建筑7 处,清理门前台阶护坡44个,拆除房前屋后占道护坡5000余平方米,打通“断头路”5条,村民们从此告别了出行难的困扰。
谱 好乡风文明“和谐曲”增添和美乡村“内力”。富庄村聚焦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活动引领、坚持干群联动等抓手,实现“小切口”撬动“大文明”,增添乡村文明内涵。过去的富庄村,上访告状、邻里矛盾层出不穷,侵占村集体资产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风气不仅阻碍了村庄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但近年来,随着村庄整治和发展的深入,富庄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移风易俗润人心。一是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并结合月末干群联席会,常态化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通过情理交融、正反对比的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合理制定村规。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科学规范婚丧事宜,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的新风尚。三是倡导绿色祭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特别是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期间,广泛普及移风易俗的相关知识,大力倡导文明绿色的祭祀方式。
爱心活动暖民心。近年来,富庄村坚持开展各类尊老爱幼、关怀弱势群体的活动,比如饺子宴暖冬行动、母亲节庆祝活动以及“七一”建党节慰问活动等,为老人、低保户、生活不能自理人员发放爱心慰问金和物资。这些活动不仅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关系,也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村委会的引导下,富庄村的村民们积极践行孝道,逐渐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村庄的整体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谱好乡村治理“交响曲”锻造和谐乡村“实力”。富庄村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实施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三小”筑牢“大防线”,夯实“大平安”,服务“大民生”,推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以“小队伍”筑牢“大防线”。建立由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平安巡逻队伍,目前已有36人。这支队伍在日常巡逻、矛盾调解、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了村庄的安全稳定。
以“小平台”夯实“大平安”。2019年,富庄村投入资金3.2万元,精心实施“雪亮工程”,把全村公共场所、重点路段、水域点安装的32个监控摄像头接入村级综治中心,实现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监管,促进“平安家园”建设,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以“小网格”实现“大治理”。富庄村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均配备了责任心强、熟悉民情的党员或群众代表担任网格员。网格员们充分发挥“前哨”作用,积极走访排查,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与安全隐患,有效遏制了不良事态的萌芽,为村庄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自2018年以来,镇村两级紧密协作,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成功率达98%。
谱好农基建设“协奏曲”强化农业生产“定力”。农田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耕地的质量、粮食的产量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富庄村共有耕地3500亩,但在2018年以前,村里的机井数量严重匮乏,仅有40眼,灌溉成了一个大难题。村民们不得不采用数百米长的塑料水管进行接力灌溉。按此计算,3500亩耕地仅依靠40眼水井,平均每90亩地才能分配到一眼井,村民们每次灌溉往往需要排队等待两三天,这一情况让村民们心急如焚。面对灌溉难题,富庄村“两委”积极应对。一是动员群众,共商机井建设。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月末干群联席会,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广泛动员村民参与,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机井建设良策。二是专业指导,推进机井实施。邀请专业打井人员实地勘察,制定切实可行的打井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两委”成员全程跟进,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村民们也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建设。目前,富庄村已新增机井38眼,有效缓解了农民灌溉难题。三是规划先行,完善农田设施。为了巩固机井建设成果,富庄村借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契机,计划修建一条长400米、宽3米的排水沟,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优化农民生产条件。
“富庄之美,不在一端;富庄之变,日益更新。”赵固镇党委书记张明磊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赵固镇政府将继续拿好拿稳“指挥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多方发力,全方位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更多如富庄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庄出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