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时节,草枯叶落。但在义乌城郊的田野上,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甘蔗成熟,紫绿相间,田间的红糖厂蒸汽腾腾,红糖甜蜜的气息“香溢”全城,红糖制品展销厅内人潮涌动。几位“红马甲”尤其亮眼,他们是义乌市烟草专卖局“义家人”志愿服务队,正向外国客商宣讲义乌“敲糖帮”鸡毛换糖的传奇故事,共同探索“敲糖帮”的“前世今生”。
一副担子挑起的“敲糖帮”精神
据“义家人”志愿者介绍,早在5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义乌廿三里就出现了“鸡毛换糖”这种商业模式。小商贩们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吆喝着“鸡毛换糖”,以糖粒、糖饼、生姜糖等小物件换取鸡毛,用作肥料。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红糖,不是最初的麦芽糖、生姜糖,这是怎么回事?”来自肯尼亚的客商Kipruto指着大铁锅中热气腾腾的红糖浆好奇地问道。
图为志愿者向外商介绍红糖产品
“红糖的生产始于清朝顺治年间。”志愿者说道。随着种蔗制糖技术传入义乌,“鸡毛换糖”的糖“升级”为红糖,能换来的物品也就变得更加丰富。
同时,“鸡毛换糖”的商贩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了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敲糖帮”,制糖、发货、换货、收货、代销等环节均有专人负责。“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采购方式呀!”来自伊朗的外国客商发现“鸡毛换糖”与现代采购方式的共通之处,惊叹于“敲糖帮”的大智慧。
回顾“鸡毛换糖”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不弃微末、聚沙成塔是义乌“敲糖帮”始终坚持的经商哲学。生意不论大小,商品不分贵贱,一根鸡毛、一颗纽扣、一条拉链……在义乌人眼里,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有实现商业价值的“大天地”。“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从小小的义乌走向大江南北,“敲糖帮”从来不是靠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充分发挥“帮”的集体合力。
又到一年榨糖季。据悉,每年这时节,义乌烟草聚焦农户所需,积极组织志愿者深入红糖生产基地,志愿者们穿梭在蔗林之间,帮助农户采收、捆绳、转运,将砍下来的甘蔗送往糖厂,进车间和农户一起熬制红糖,并通过短视频、现场宣讲等方式传播红糖文化,提高义乌红糖的知名度,得到当地农户的一致好评。
新时代“敲糖帮”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按照古时‘敲糖帮’的商业模式,有‘坐坊’和‘担头’两类分工。我们今天所在的红糖厂就是‘坐坊’中的一环,负责制造商品。”
志愿者带着外商们走进操作间,开始讲述“敲糖帮”的“今生故事”,“我们今天所在的红糖厂是一家‘共富工坊’。红糖原料用的是当地村民种的甘蔗,制糖工人也来自这个村,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卖红糖的收益,这就是共同富裕的体现。”
图为志愿者帮助农户收获糖梗
“那现在的‘担头’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担头’是挑糖担做生意的,你们就是。”志愿者给出了答案,“到商贸城采购商品,再卖向海外,你们也是新时代‘敲糖帮’的成员!”
40多年来,“敲糖帮”的队伍不断壮大,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国的力量。据了解,2023年,入境义乌的外商达36.87万人次。新时代“敲糖帮”扎扎实实继承了前辈们的精神,不弃微末、聚沙成塔、敢闯敢创,将摊位从街边摆进商贸城、“摆上”网络,将小商品的销售范围从 “卖到全国”扩展到“卖向全球”,书写出义乌小商品贸易传奇。
“今天的体验很愉快!”外国客商们向志愿者竖起大拇指,“这些红糖麻花我会带回去给我的朋友们尝尝,我也会和他们说‘鸡毛换糖’的故事,我们都是‘敲糖帮’!”
此次活动,志愿服务队既让外国客商感受到“敲糖帮”的文化传承,增强了他们对义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帮助共富工坊走进外国客商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了销售渠道。
同时,历史悠久的红糖产品也搭上了新时代的互联网快车,志愿者化身主播,通过直播间带动红糖产品的销售,“各位直播间的小伙伴大家好,义乌红糖不仅甘甜味鲜,还保留了甘蔗中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而且除了红糖,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麻花、酥饼等产品……” 红糖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直播间的粉丝、观众纷纷询问如何购买。
图为志愿者通过直播介绍红糖产品
为了给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便利,义乌烟草主动对接农户和香溢红色驿站,在大大小小的红色驿站里开辟了香溢助农专区,上架本地红糖及其衍生品,推动农产品返城,助力农户增收。
一直以来,义乌市烟草专卖局坚持“点燃芬芳、温暖你我”的志愿服务理念,立足本地,推进具有“义”家特色的文化宣传、客商链接、助农共富和X定制化的“3+X”服务,打造服务“金名片”。今年以来,共开展普法宣传、冬送温暖、精实助学等志愿服务二十余场次,积极展现国企责任和行业形象。(范玥 陈开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