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日出》沉浸式演出现场。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供图
“这个小洋楼就是《日出》里的那个旅馆呀!”围观人群中传来惊叹声。站在话剧故事发生背景地看《日出》,有一种“原景重现”的恍惚感:惠中饭店楼下,一辆黄包车拉着身穿旗袍的“陈白露”停下来,跟着她的脚步,时光“穿越”到上世纪,一段尘封的往事慢慢开启……
今年国庆假期,天津推出“无处不沉浸 打卡CITY SHOW——戏剧之城国庆文旅活动”,整座津城化身“戏剧沉浸式大舞台”。第一天,话剧《日出》在惠中饭店楼下广场的演出意外“出圈”,观众打卡、拍照上传社交媒体,又吸引了更多人前往。每一天,演出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日出》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在天津创作的经典话剧。近90年,《日出》与天津的故事从没断过,如今有了新的篇章。
回到“现场”演出
改变了观演关系
国庆假期结束后,话剧《日出》推出常态化演出。除极端天气,节假日或周末,观众在金街大铜钱广场会经常遇见“陈白露”。
演员们沉浸其中。“在惠中饭店演陈白露,感觉很奇妙。”青年演员王知羽说,“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同是这句陈白露的经典独白,站在故事发生地和站在剧场内说出来,感觉很不一样。
过去与现在时空交错,戏里和戏外相互凝望。一幕结束后,演员们回到金街大铜钱广场,站成一排,面对惠中饭店原建筑深深鞠躬,致敬剧作家曹禺。
曹禺先生创作这部作品的地方,为沉浸式演出增加了别样色彩。游客们漫步至此,被这份艺术体验吸引,身临其境领略曹禺笔下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回味天津往事与风土人情。
“观演关系变了。”在《日出》中饰演胡四的演员张一驰感受颇深,“剧场内,观众和演员有一定的距离,而沉浸式演出打破了‘第四堵墙’,观众和演员更近了。”
金街大铜钱广场上,观众围成一圈,观看开场舞。“在剧场内跳舞只用对着一面的观众,而在街角,演员就要顾及各个角度。”饰演顾八奶奶的演员许诺说。
音响直接影响露天演出的效果。第一场演出并不顺畅,一开始低音效果没出来,高音效果好时,加上大街上的各种嘈杂声,背景音乐又听不清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阳当天跟在现场,不断调整音效,后续的场次又增加了新设备,不同层次的声音效果才呈现出来。
“现场围的人太多,声音更显重要,把情绪表现得更饱满、更有穿透力,对戏份不多的演员是考验。”饰演张乔治的演员何子雨说。
“在这边呢,快抓住她,抓住她!别让她跑了!”急促紧张的喊声从四面传来,“小东西”瑟瑟发抖藏在陈白露身后。这些“打手”的声音来自现场观众。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是沉浸式演出的特色亮点。不同于剧场内专业演员饰演的地痞打手,每次配合的观众不一样、声音不一样、位置不一样,不知道人群中谁是来抓“小东西”的打手,所以害怕紧张的情绪特别真实,演员根本不用“演”。
一个好故事、一个好地点,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好话题。社交媒体上,由天津市民、游客发布的《日出》图文视频话题超过1000条。以前在天津本地搜“日出”,显示的是“东疆港看日出”,现在再搜“日出”,多了“金街沉浸式话剧《日出》”话题。
搬到文化街区演出
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
天津在历史上便是著名的“戏码头”,用文艺演出带动城市旅游,天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世纪初,天津便成为南北戏曲交流的重镇,这里的观众爱戏也懂戏。“山河湖海小洋楼”是天津的旅游特色,16个历史文化街区,800多幢历史风貌建筑,勾勒独特的津沽风情。这里还是北方曲艺之乡、中国现代话剧摇篮、京剧和相声的大码头,从这里走出了李叔同、张彭春、曹禺等文艺家。
一提到看戏,很多人会想到剧场、座椅、舞台、红幕布、聚光灯。戏剧家、电影导演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写道:“可以把任何一个空的空间,当作空的舞台。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这就已经是戏了。”天津也在尝试打造更多的“空的空间”,将戏剧从剧场“搬”到景区、街区、公园。“把演出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让经典、精品与观众在大街小巷邂逅,高品质文化供给能够变得可感可知。”李阳说。
今年10月以来,天津陆续策划“无处不沉浸 打卡CITY SHOW”“邂逅·天津 街角系列”活动,在金街大铜钱广场、人民公园、世纪都会前广场、睦南公园、张园、官银号、天津人艺门前街角等点位,上演与所在点位背景、氛围相呼应的演出,如话剧《日出》《钗头凤》、京剧《西厢记》、评剧《挂画》、木偶扁担戏片段《兄弟打虎》等,让市民和游客“转角遇到艺术”,沉浸式感受天津城市文化魅力。
“文化演艺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楷夫说,这些沉浸式演出是用文化演艺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惠中饭店、交通旅馆、劝业场、原浙江兴业银行,曾被称为近代天津商业“四大金刚”,是20世纪天津最繁华的中心点。街角实景演出,让当年的“小洋楼”再次进入市民和游客的视线,帮助今天的人们了解文艺经典产生的那段历史、那些曾经风云际会的街道。
在天津,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在与文化演艺的联袂中,“活”了起来。张园纪念馆是天津800多座历史风貌建筑之一,依托原有建筑实景布置道具,融入互动演艺,创新推出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吸引大量游客。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公布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名单,张园纪念馆成功入选。
2024年11月下旬,天津又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新动态:正在修缮的劝业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座建于1928年的商业地标,承载着天津近现代商业发展的历史记忆。未来劝业场将以“文化体验地标”为核心定位,通过沉浸式演艺、非遗展示与年轻化互动场景的结合,打造成为天津新的文化地标。
天津“处处有戏”的故事被不断续写。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2日 20 版)
(龚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