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高新区企业入选“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贵阳高新区企业入选“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10 17: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国家文物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携手举办的“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揭晓了100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77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在这份荣耀名单中,贵阳高新区企业——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的“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保护利用研究”赫然在列,成为国家级工业遗产的典范。

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全貌

这处旧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深处。它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也承载着一代代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1965年,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伟大号召下,沈阳黎明机械厂、哈尔滨东安机械厂的精英们,携带着各种机器设备,如同奔腾的江水汇聚于此,这片被群山环抱、薄雾缭绕的土地,成为了他们新的战场。

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之菜花洞

经过精心勘察,菜花洞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被选为建设基地。这个曾为兵匪盘踞、后成躲避兵祸的巨洞,在三线建设的大潮中,蜕变为国防工业的隐蔽堡垒。菜花洞内空间宽敞,分为两层,总面积达到785平方米,延展总长约20公里。并根据生产的具体需求,内部空间被用砖墙划分成:会议室、检修口、卡修室、钳修室、工具室等31个功能区。

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旧照之洞内车间

在“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指导下,第一代创业者们夜以继日,不畏艰辛。他们白天精心策划,推动技术任务,夜晚则化身劳动者,亲自动手建设。他们背砖运浆,砌墙铺路,搭建宿舍,搬运机器,确保每一个部件都精确到位。

1970年,贵州生产的第一台涡喷-7型航空发动机在黎阳机械厂成功装配,并于5月23日凌晨5时15分顺利试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生产的首台航空发动机,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之车间入口处

随着2004年最后一个机加车间的搬迁,菜花洞已不再进行生产,标志着黎阳由传统制造向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转折。如今,每一块砖墙上都刻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部分机加设备依然保存完好,它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据悉,“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的开展,旨在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和共和国工业发展见证物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工业精神,讲好党的故事、共和国的故事、工人阶级的故事,讲好75年来中国工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伟大成就、伟大贡献。(何栩|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