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水”灌溉非遗之“花”

金融之“水”灌溉非遗之“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05 15: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傍水而建的千年古镇——乌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呈现出一派江南古镇风韵。在这儿,处处有一抹“蓝”,客栈的门帘、遮光的长蓬、姑娘带的头巾……这就是江南水乡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

匠心守护“中国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于蓝就是出于染布的染缸,代表着蓝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桐乡蓝印花布传承人哀先生介绍道。哀先生的大半人生都在和蓝印花布打交道,儿时的他,曾见证了家乡丰同裕染坊的兴衰与变迁,丰同裕染坊创建于1864年,是丰子恺先生祖传老店,后在战争中被毁,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染布情怀在哀先生心中萌芽。2003年,经过不懈努力,哀先生成立了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重建了丰同裕染坊。

重建后的丰同裕坚持“源于自然,根于传统”的发展理念,专注于“蓝”的深度开发,打造出蓝色的106个色阶,更是国际首创。丰同裕所生产的蓝印花布有白底蓝花面料、蓝底白花面料、双色面料、定位花面料等;蓝印制品多达300多种,包括各种款式的包、台布、画、花伞、扇子、小工艺品、服装、帽子等。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其朴实自然的文化韵味,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丰同裕则是该项目的一大生产性保护基地。

金融“浇灌”非遗“花”

“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为了能够迎合现代更多年轻人的口味,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创新。”哀先生说道。为了让蓝印花布更现代、更时尚、更贴近生活,哀先生吸收国画、版画、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还引进蜡染、扎染等制作工艺,开发新图案,布料材质从棉布到丝绸、麻料等,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创意元素,开发出50多个门类的产品,包括现代年轻人喜爱的各类配饰、箱包、工艺品等,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传统工艺,很喜欢我们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新产品开发的动力。”哀先生介绍道。近年来,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市场关注度的提高,丰同裕的产品销售量也在逐年提高,企业计划增加染缸及原材料植物染料库存,资金的需求量增加。为了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并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民泰银行嘉兴分行了解到丰同裕的资金需求后,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为其提供了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助力丰同裕购置染缸设备,备齐生产原料,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非遗之“花”持续盛开。

通过多年的生产经营,现在的丰同裕,逐渐形成集民间传统工艺印染生产制作、民间工艺博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图片由 杨近、姚梦婷 庄恺宸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