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开区城市更新新样板

打造南开区城市更新新样板

2024-12-02 12: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坐标指向天津南开天开园核心区,“渤海之滨,白河之津,津门故里”的美景尽收眼底。其中,西营门片区面积约151.8公顷,片区内高楼鳞次栉比,景观公园连片,路上行人如织,这座充满新时代朝气,浓郁民间烟火气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铺展城市更新新画卷。

西营门片区开发建设的故事要从3年前讲起。2021年5月,天津市南开区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将西营门城市更新项目确定为该区五个城市更新项目之一。2022年3月,中交二公局与南开区政府签订《南开区西营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合作协议》,正式投建中交二公局天津西营门城市更新项目。项目采用“股权合作+政府回购”的建设方式,通过央地合作,打造城市更新新模式,激发南开区发展活力,带动片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攻坚克难 打造高品质工程

打开天津市地图,西营门片区位于津城十字,承载着辉煌的时代印记,然而,这片区域内的建筑大多是建于19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土地和建筑使用效率低下,与南开区城市发展高点定位不符,亟待一场更新提质,如何解决施工点多线长面广、社区居民出行和交通安全、管理难题突出、地下管网开挖等难题,是一道摆在考场上的“命题作文”,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在施工过程中给出的答案——打造“三位一体·精管护航”的城市更新典范。

完整社区提升改造工程一共五个组团,涉及4.5万居民和16个小区,施工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题突出,特别是对于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最为突出。

“项目开工以来,面临着巨大的人员管理难题,光一个五组团就有100多户1万多居民,然而我们现场的管理人员却只有100多人,相当于我们1个人就要管100多人的进进出出,原来抓安全管理主要是抓我们工人的安全,但是现在不仅要抓工人还要抓现场居民的安全,同时现场的环境要求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放大100倍去看待居民的出行和交通安全。”项目经理段超每每与新员工座谈回忆起这些经历都记忆犹新。

面对现场管理困难的难题,项目施工团队根据不断地摸索和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找到了完美的应对之策,项目采用先试点再推广,分区分阶段施工,市政道路采用全封闭式施工,在关键路口增加交通疏导人员。夜晚施工照明也是一个问题,项目独创太阳能弱电灯带照明系统,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永远要想着老百姓的出行通道的顺畅”是段超时常挂嘴边的话语,他带领团队不断地探索实践,最终在项目现场全部采用1.8米彩钢大围挡,给居民留出一部分通道,交通车道和居民楼门口施工采用“留一半围一半做一半”的方式进行施工。此外,施工严格落实收班检查+夜巡制度,延伸安全管理的深度和宽度。老旧小区之前完全不具备夜巡的条件,特别是在下班期间,施工生产全部叫停,小区大门、围挡全部封闭,逐一逐项地根据检查表去检查所有安全隐患点,确保无安全隐患才能下班,这一机制得到居民和甲方的一致好评。

自老旧小区改造施工以来,始终坚持“以社区安全生产为中心”的原则,提高管线保护生态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工班长、技术员专班机制,压实责任,定人定设备,坚决落实管线开挖保护“7个100%”。施工作业前,项目部与管线产权单位签订地下管线设施安全保护协议,并进行现场交底,填写地下管线及设施确认表,做到开工前100%签署地下管线保护协议;项目根据设计图和产权单位的管线交底,确认施工现场管线分布、埋深及管线类型等情况,施工前真正做到100%查明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对已核查的管线,放置管线标识牌,未硬化地面采用三角旗线将管线保护范围进行围弊,电力、燃气、水务、通信、供热等管线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示,做到100%落实地面标识警示;项目编制具有可实施性、针对性的管线保护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管线作业,做到100%制定和落实地下管线保护方案;项目在后期现场施工中,严格落实管线附近作业令管理。按照相关要求配足管线测量员,保证每一次开工之前地下管线都是清晰的,做到100%配备管线测量员;在开挖前,必须取得“地下管线动土作业令及地下管线附近作业令”方可作业,做到100%实施《地下管线附近作业令》制度;项目对机械操作手开展管线保护专题培训,向有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做到100%技术交底和施工交底。

如今,当你走进社区,变化可谓随处可见:曾经斑驳的墙面焕然一新,坑洼不平的道路变得平整顺畅……这些改变不仅让社区的“颜值”飙升,更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24年4月,随着完整社区提升改造工程第五组团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项目也荣获天津市市政公路行业协会颁发的“天津市政交通工程金奖”、天津市市政公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进取方案一等奖。

协调邻里 全面改善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水平

在完整社区提升改善工程中,老旧小区的设施陈旧问题一度成为居民们的心病。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项目团队不仅从施工层面尽量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更在沟通协调上下足了功夫,力求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满意。

“我们深知老旧小区改造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项目党支部书记杨祺强调,“一方面,我们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居民的需求进行改造,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真正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居民的沟通协调,通过设立投诉渠道、现场指挥部等措施,及时收集并响应居民的反馈。”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改造工作,项目团队在现场设立了专门的投诉渠道,确保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迅速传达并得到处理。同时,项目团队还成立了现场指挥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项目还创新性地引入了认领制管理制度,每个网格员都负责特定的区域,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通过认领制——“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了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每一项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我们深知,要想让居民真正满意,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到改造过程中来。”驻地员工申魁表示,“因此,我们积极宣贯动员居民,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改造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成为管理员和协调员,共同参与到改造工作中来。”

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项目团队在施工进场前就会组织一场组织协调会,项目人员邀请小区居民、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共同商讨改造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还制定了详细的施工导行图,并在现场设置了醒目的标志标牌,确保居民能够清晰地了解改造进度和注意事项。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楼栋沟通交流群,方便居民与项目团队之间的即时沟通。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解决了老旧小区设施陈旧的问题,还极大地改善了邻里关系。”杨祺总结道,“现在,居民们对改造工作非常满意,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体会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更通过加强沟通协调,让居民们参与到了改造的全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共治共享”。

精诚改进社区“技艺” 让城市生活“韧性安全”

“我们在这片住了几十年,房子太老,大点的超市离我们太远了,买趟东西太不方便了。”“我家住在6层,人老了腿也走不动了,这出门在外上下楼梯太不方便了。”“我们是住在这块的租户,每天开车上下班,但每次寻找车位都是件困难的事,而且现在这乱停乱放的没人管,也影响我们的安全”嘉陵街道的居民说道。

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安全韧性。泊江东里社区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和清运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往开挖的沟槽内铺垫中粗砂。“周边不少老旧小区,管道常年失修、流水不畅,雨季容易积水内涝。我们要对地下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暴雨期间有足够口径的管道排放雨水”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建立各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城市微客厅,公服配套齐全、菜市商业齐全、便民服务方便,有托幼所、适老中心、社区食堂、社区菜市场,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便捷方便。

随着公共基础设施、市政道路、城市景观的完善,项目依托老城区历史内涵,挖掘历史文脉,统筹住建、城管、水务等部门职能,在园林绿化、文化氛围布置、违法建设治理等方面凝心聚力,通过架空线整治,建筑“微改造”,道路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将嘉陵道街区改造成集安全卫生、功能完善、特色空间、绿色智慧于一体的美丽街区品质建设范例。(王佳豪 李仁行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