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6日电(记者 闫东洁)回到北京开会的唐梦月和云南丽江的同事在手机上紧张地沟通着,卫星接收站的一个设备出现了突然断电的情况。
作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丽江站)的站长,检查、维修各个设备、确保丽江站的正常运行,是唐梦月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个设备是有UPS不间断电源的保障的,出现断电一般是短路、漏电或者过载的原因,但是这两天经过排查,并没有这些现象。"唐梦月说。
"所以我们怀疑可能是哪个部位的线路接触不良,所以我们决定把配电箱的盖子打开,果然发现了一根虚接的电线,故障解决了。"他说。
为了保证周围没有电磁信号的干扰,卫星接收站一般建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从1986年在北京密云建成第一个接收站以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先后在新疆喀什、海南三亚、云南丽江、黑龙江漠河,也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建成了卫星接收站网络。
由点到面,地面站现在已是个"大家庭"——从密云站起步,地面站目前已形成了以北京总部为中心,密云、喀什、三亚、丽江、漠河五站组网的运行体系。由五站组成的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拥有38部大口径数据接收天线和十余条高速光纤数据传输链路,具备S/X/Ka三频段天线工程化业务运行能力,以高度自动化运行实现了覆盖我国全部国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实时数据接收,规模体量和技术指标均位于世界前列。
9月,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827米海拔处的丽江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无固定卫星地面站的空白,及500公里以下卫星的实时接收空缺。
"也就是说,当卫星飞过我国上空的时候,它下传的数据由接收站接收,并实时传输给北京总部分发给相关的单位或科研部门,他们就能即时获得数据,"唐梦月说。
实时传输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境减灾类的卫星为例,如果哪里发生了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燃油泄漏等,相关部门根据第一时间收到的数据,就可以做出更快、更准确的研判和决策,使灾害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可能感触不到,却是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的,"唐梦月说。
搭载不同载荷的遥感卫星,可以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环境减灾、空间探索等不同用途。我国的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站网,具备海量卫星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
"在1986年之前,如果要使用遥感卫星数据,需要高价向美国等国家购买,"唐梦月说。"但是现在,我国的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技术已经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所接收的国产卫星数据完全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需求。"
在唐梦月负责的丽江站,有4位科研人员倒班工作。这座最新投入运行的接收站,有四部接收天线,承担26颗国家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
"从技术上,位于北京的密云接收站可以实现对丽江站实时监测,出现报错或者突发情况,北京也能第一时间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很少的科研人员在当地驻守,这也是多年来地面站不断发展迭代的结果,"唐梦月说。
在来到丽江之前,唐梦月是北京密云站的一名技术人员。
"密云站的运行比较成熟了,积累了丰富的运维经验。当我得知建设丽江站需要抽调员工的时候,就积极报名了。因为在接收站初建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技术积累,"唐梦月说。
初到丽江,科研人员们从零开始,进行标校点选址、信号测试,然后看着天线一天天建设起来。唐梦月和同事们在丽江的一个村子里住了一年多。
"还记得测试的时候,我们就爬到对面山头上,手动发射信号,来测试天线的各项指标。最终看着天线建成,一项自己全程参与的重大工程完成了,很有成就感,"他说。
如今,丽江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运行,每天向北京总部传输着海量的数据。唐梦月和他的队员们继续每天对设备进行着常规运维,保障这海量数据的通道安全可靠。
"日常工作中的发现和运行经验,每一项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积累多了,就会发生质变,对于未来卫星接收站的建设提供很多有意义的借鉴,"唐梦月说。
"而这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重要意义,运行的经验反作用到工程建设,才能实现重大科研设施的升级及迭代,保持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