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中国日报看山西:AI修复重现永乐宫壁画800年前真貌

文化中国行|中国日报看山西:AI修复重现永乐宫壁画800年前真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26 14: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1日第16版截图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正在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让经典作品重现昔日光彩,使人们能够超越时空欣赏它们的美。

10月底,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这是数字时代文化遗产复兴的最新范例之一。

《朝元图》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专家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壁画接近于800多年前的真实色彩,再现了壁画的原始面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欣赏。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表示,如今的文物修复早已不是一盏孤灯,一把刻刀,一柄标尺,一把挫,科技正在助力文化保护,算力终将逆流时光。

此次展览分为五大板块:壁画艺术再现、壁画数字修复、壁画色彩探索、壁画服饰复刻和文创产品展示,展出了1980年代的手绘复刻品版本和人工智能修复版本的《朝元图》,通过对比说明技术何以赋能古代壁画。该展览于上月闭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项目与人工智能工作负责人卡拉琳·蒙泰尔(Karalyn Monteil)鼓励相关各方要在数字生态系统中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此次展览的承办方——文明碎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成琨表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再现《朝元图》的原风原貌。通过这次展览,永乐宫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世界揭开了中国文化的璀璨面纱。”

这幅壁画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始建于元代(1271-1368年)的永乐宫中最著名的壁画,以其约1005平方米的壁画而闻名。永乐宫是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兴建的道教宫观,由四座木构建筑组成,自南向北沿一条中轴线而建。

《朝元图》长97米,高4.4米,由约300个道教人物组成,描绘了众神汇聚的场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道教礼仪的故事。

壁画中的八位主神均高达3米。人物从前到后分为四层,以坐姿、站姿、弯腰、正面或侧面等各种姿态呈现,井然有序。

“《朝元图》被誉为现存元代壁画艺术中的瑰宝。”席九龙说。“这些壁画的笔触和线条依然令人惊叹,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的色彩已经暗淡。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壁画原本鲜艳的色彩了。”

然而幸运的是,文明碎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美国芯片设计公司超威半导体公司(AMD)就文化遗产的人工智能修复项目进行合作时,这种遗憾得到了补救。

作为一个运城人,33岁的成琨一直对永乐宫精美的壁画情有独钟,看着壁画上的色彩逐渐褪去,她知道是时候实现儿时的梦想了。她还强调,在艺术创作中,人的投入永远是最重要的。

AMD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纪朝晖表示,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他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023年11月,永乐宫与AMD、文明碎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联合数字工作室。

对于永乐宫保护研究院陈展部主任范爱珠来说,数字工作室有助于打破人类无法跨越的障碍。

她说:“壁画中有 289 个神仙形象,还呈现了各具特色的吉祥动物、宗教乐器、服饰和配饰。壁画的色彩极为丰富且细致入微,这使得捕捉每个细节都极具挑战性。”

为数字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的生数科技大模型算法专家徐京徽说:“即使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但要想还原出生动的色彩也是一项挑战。”

像范爱珠这样的壁画修复专家学习,徐京徽的团队首先要对壁画进行扫描,然后通过分离轮廓、绘制和上色等几个步骤对其进行解构。然后将准确标注的文本和图像数据输入人工智能引擎。通过向人工智能输入大量数据,机器不仅可以处理壁画的相关数据,还可以分析壁画在过去8个世纪中经历的变色、褪色、损坏、裂缝和污渍。

徐京徽说:“人工智能就像一个学生,我们的数据注释就相当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如果我们给它提供准确的信息,人工智能很快就能成为壁画专家。这就需要我们输入尽可能多的准确数据,从而更接近原作的真实色彩。”

对于传统的壁画修复师来说,人工智能将漫长而专注的复刻周期从几个月缩短到了几个小时。

席九龙说:“壁画的修复和保护传统上是通过临摹和复制来完成的。培养一名专业壁画修复师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例如,修复一尊主神至少需要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对耐力和耐心的残酷考验。”

上个月,永乐宫举办了一场展示最新数字修复成果的展览,并推出了一位名叫“玉瑶”的虚拟讲解员。它的形象是中国神话女神西王母身旁的奉宝玉女。在这个数字馆内,“玉瑶”充当的角色是导览员。游客可以与它语音对话,了解永乐宫的历史文化。

席九龙很高兴看到数字技术能让公众接触,并参与到曾局限于教科书和博物馆的历史知识的叙述中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变。

“我们总在谈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建立?我们必须能够看到真正的经典作品。技术的进步使这一点成为可能。”他补充道。

(记者 王茜 朱兴鑫|薛国磊 编译 赵哲 王娟)

原文见2024年11月21日《中国日报》第16版英文链接: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411/21/WS673e71a1a310f1265a1ceb6e.html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