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19日讯 初冬的工地,薄雾轻笼,一个忙碌的身影早早出现在施工现场。时而驻足查看施工质量,时而与施工人员交谈,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能量。
从水工建设的波澜壮阔,到市政建设的繁华喧嚣;从城区改造的细腻温情,到水利工程的细水长流,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就是中建筑港莒南供水项目生产经理,一公司2024年二季度“十先一优”获得者蔡博洋。
谈及对争先青年的理解,他认为青年要充分发掘自身潜力,鼓足“拼劲、冲劲、韧劲”三股劲,成为一名“有劲”的争先青年,才能发挥出青春的力量。
争先青年要有“韧劲”
蔡博洋深知想要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没有开挂的人生,有的只是厚积薄发。从入职那天起,他始终怀着一颗空杯的心态,从施工策划推演到技术方案的交底,从施工计划编制到施工日志的跟踪,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做好生产管理奠定基础。
在青岛远洋学院航海训练基地项目,蔡博洋独立负责基槽挖泥、基床抛石、基床整平及方块安装工作,其中方块安装是工程的“重头戏”。在方块安装施工作业时,需工作人员提前到位等待,一旦方块落水,立即进行定位安装。时值冬季,寒风凌冽刺骨。风浪大、海域水位浅、方块体积大,加之每个潮位的有效工作时间仅有6小时左右,这无疑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左二手持仪器者为蔡博洋
项目部采用水上GPS定位的方法进行方块安装,为提高施工效率、确保方块安装定位准确,方块就位后需技术员立即复合安装精度。一连三个月,每天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站立近六个小时。即使是这样,蔡博洋没有放弃,反而在思考如何超前完成预期目标。
在方块安装和基床整平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调度方块运输、安装船舶与基床整平船舶,克服了施工区域狭小、工序繁琐复杂、船舶数量多、组织协调困难等问题,顺利完成了312块方块安装。当被问及项目建设难度时,蔡博洋摆了摆手,“困难不值得声张,重要的是突破局限、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运用到下一个项目管理中去。”吃透管理细节、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蔡博洋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施工员到工区主任的蜕变。
争先青年要有“冲劲”
2023年初,为迎接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青岛历史文化片区提升改造二期项目剩余工期不足100天,除了天气和场地交付延迟影响,施工场地局限,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与多家单位交叉作业等问题让项目一筹莫展。
贯通后的胶州路
有过两个市政项目管理经验的蔡博洋主动请缨,负责现场生产管理。就位后,第一时间组织管理人员与劳务负责人梳理各工种施工工序,制定严密的总控计划;同时,为保证交叉施工作业效率,果断采取网格化施工方法,将全线划分12个网格,保证流水作业;过程中以主路施工为主,人行道铺装为辅,快速推进。
2月,胶州路全封闭施工,项目启动24小时施工攻坚。同时,为保证艺术景观装置安装效率,在他的提议下,采取工厂预制和现场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将部分零件加工厂搬到现场进行。蔡博洋放弃春节假期,冲锋在前、连夜蹲守,协调各外围施工单位,确保施工环节紧密衔接,实现合理穿插作业,有效保障了整体施工进度。
蔡博洋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的先锋青年的昂扬面貌,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最终提前3天实现胶州路重装贯通。回顾近一个月的抢工期,他始终认为关键时刻要先冲得上去,才能有提升和锻炼的机会。
争先青年要有“拼劲”
莒南供水项目工程战线长达62公里,沿途经9个乡镇59个村,丘陵、山地、河流众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给前期勘察和后期施工造成极大的阻碍。
项目沿途沟壑遍布,每一步勘测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蔡博洋带领测量人员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徒步完成了62公里的路线踏勘工作,为数据夯实、管道布局优化、施工风险降低起到极大作用,得到了建设单位的一致认可。他就像一支不知疲倦的陀螺,每日穿梭于现场各个工点解决施工生产中的问题。
管线勘测,右三为蔡博洋
作为少见的大管径(DN1600)长距离输水管线工程,仅6米长的PCCP管道全线就需要安装10000余根,从管道生产到运输路线规划,再到现场安装、回填压实,总共要几十道施工工艺,每道工艺都需要精密组织和严格把关。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如何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蔡博洋凭着一股滚石上山的拼劲,积极尝试、敢于突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跨河部位施工一侧采用设置导流明渠,另一侧采用钢板桩分段施工;开挖深度较深的地方,使用打桩机进行钢板桩施工。丘陵山地区域施工根据地形坡度起伏分段分区开设多个工作面、管道在上下坡对接时支墩垫实管道底部、以原土层为基准测量控制管沟深度。管道施工过程中弯头数量多、无法连续施工就采用多段交错施工方式解决难题。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从校园到工地,从施工员到生产经理,环境与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全新的责任与挑战。蔡博洋认为: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在挫折之下,我们要勇于不懈努力,不断向高处攀登,不断向远方驰骋。(通讯员 李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