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铜陵“家门口”就业服务构建“三公里”幸福就业圈

11月8日,在清晨的阳光中,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的广场上熙熙攘攘。退休后的老张坐在“家门口”就业驿站前,看着广场大屏幕上的招聘信息,笑着说:“以前要找工作得跑到市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真是方便了!”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铜陵“家门口”就业服务构建“三公里”幸福就业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08 14: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8日,在清晨的阳光中,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的广场上熙熙攘攘。退休后的老张坐在“家门口”就业驿站前,看着广场大屏幕上的招聘信息,笑着说:“以前要找工作得跑到市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真是方便了!”

铜陵市金秋招聘月现场,吸引了众多求职者驻足查看 摄:李杭育

近年来,铜陵市通过不断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通了居民“家门口”就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政策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基层帮扶等多项举措,铜陵市的就业服务不仅推动了市内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了社区的整体就业率。铜陵市的就业促进工作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幸福社区则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打造多维政策支持体系:精准施策促就业

为确保就业形势稳定,铜陵市实施了一系列精准的就业保障政策,包括稳岗补贴、失业保险基金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今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促进相关补贴资金超过7000万元,其中,针对企业稳定岗位的补贴金额达到3000万元。此外,市政府还针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多项专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基层单位创造适合不同群体的就业机会。

铜官区幸福社区党委书记丁庆胜向记者介绍展示板 摄:李杭育

据统计,今年铜陵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覆盖率达100%,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的就业率大幅提升。铜陵人社局二级调研员曹仕平表示:“通过构建更为系统、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我们将更多就业资源集中到基层社区,增强了基层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幸福社区:创新服务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幸福社区作为铜陵市“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典型代表,紧扣就业服务这一民生主题,打造出一系列创新服务品牌,如“幸福直通车”“幸福智慧就业”和“幸福来敲门”等,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多种服务。该社区近年来已帮助近4000名失业居民重新就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服务,例如,利用‘三公里就业平台’为大学生推荐岗位,并安排专职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对残疾人实行点对点的上门送政策;对农民工则在春节前后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铜官区幸福社区党委书记丁庆胜说道。

幸福社区服务窗口 摄:李杭育

今年以来,幸福社区已累计为企业推荐100余个岗位,帮助200多名求职者成功就业。同时,社区还大力扶持创业者,邀请相关部门举办培训会,指导创业者了解惠企政策。社区曾帮助一位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协调场地和贷款,成功创办了快乐英语学校。该学校目前已发展为三家分校,为45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丁庆胜表示,社区不仅帮助创业者启动项目,还定期回访,协助他们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

智慧就业平台赋能精准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铜陵市与新安人才网合作,搭建了智慧就业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居民提供“指尖上的就业服务”。新安人才网客户经理赵吴锋表示:“我们通过线下走访与线上数据匹配,精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并与社区工作人员实时沟通,动态更新岗位信息。每周定期在幸福社区举行的招聘会,还通过政务公开网站和社区社交群组,广泛发布招聘信息,确保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提高了招聘成功率。”

大屏展示铜陵市“三公里”就业圈的各项数据 摄:李杭育

聚焦精准帮扶:为重点人群打造多样化就业机会

在铜陵市,帮助失业人员找到稳定工作是各项就业举措中的重要一环。幸福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逐户排查失业居民的就业需求,并为每人建立详细的就业跟踪台账,确保“就业困难人员服务跟踪卡”真正发挥作用。社区的就业指导员、网格员积极上门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课程推荐,为不同群体量身打造就业方案。

此外,铜陵市还针对脱贫人口、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群体推出“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通过生态友好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今年,该模式帮助5.4万人次实现稳定就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海报展示铜官区“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的使用流程 摄:李杭育

未来,铜陵市将继续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服务平台智能化水平。通过更精准的政策支持和更便捷的就业服务,铜陵市力求实现“就业就在家门口”的目标,让更多居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找到理想的工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充实。(记者朱立新 李杭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