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会昌县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整治工作纪实
刘兆春 欧阳清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新增资源性资产12.2万亩、清查登记资产新增2.1亿元、盘活乡村资产累计52.3亿元……今年以来,会昌县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三资”专项整治行动。在全面摸准村集体“三资”底数的基础上,重塑管理体制,充分激发村集体“三资”的最大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规范“三资”清家底
2007年,会昌县小密乡一座面积达9800平方米的水库以6万元租出,但至今承租户仅支付2万元。通过此次专项整治,乡干部积极与承租户沟通,成功将水库收回。
不久前,小密乡秉持“尊重历史、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原则,对全乡疑似存在贱租贱卖情况的26份资源资产合同展开集中清查整治。由县司法局牵头进行合法性审查,并重新签订合同。同时,举一反三,组织专门力量组成审查队伍,对全乡村集体资产租赁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共排查出问题12个,目前已整改10个。
今年以来,会昌县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专项整治为契机,全面彻底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精准摸清各村资金、资源、资产的数量、现状及价值。对于资产在村里但权属在县直部门的,原则上能划至村级的全部划转,进一步明晰权属关系,明确监管责任。对被非法侵占或贱租贱卖的资产,依法依规收回村集体,或由县司法局牵头进行合法性审查后重新签订合同。
此外,会昌县根据全面清查情况,建立好县、乡、村三级农村集体“三资”台账,充分利用好全省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管理平台,及时录入、校验、审核清产核资数据,将所有资产资源纳入平台管理。
截至目前,全县19个乡镇共排查出问题1372个;清查登记资源13.26万亩,新增12.2万亩,清查登记资产29.7亿元,新增2.1亿元。
强化监管促发展
“农经站撤销后仅保留农经岗,由我和两名会计负责,工作繁杂且涉及面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只是其中一项,要负责全镇26个村,实在管不过来。”会昌县文武坝镇农经岗负责人朱亮的这番话,说出了各乡镇农经岗人员的心声。
为此,会昌县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县农业农村局内设机构和干部力量,成立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督服务股,充实人员力量,重点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服务等工作。各乡镇配齐配强经济发展办工作力量,设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岗、总会计岗,明确工作职责,并按照镇至少3人、乡至少2人的标准,配齐配强经济管理岗干部。各乡镇村级财务主管会计实行县聘乡用。如此一来,“朱亮们”的难题得到有效化解。
该县还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乡镇加强对各村履行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考核,重点考核“三资”规范管理和有效经营情况。每年对村级财务主管会计进行绩效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清退。同时,着力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资”领域合法性审查、村级财务主管会计定期轮岗交流等制度,不断织密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网,纠治了“管与不管一个样、管好管坏一个样”的情况。
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日,走进小密乡杉背村的蚂蚱养殖基地,成堆的蚂蚱在鲜嫩的绿色草叶间欢快地嚼食着。“今年8月份开始养殖,目前有5个大棚,第一批蚂蚱近期就可以出售了。”养殖户孙占鹏说。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濒临荒废的杜鹃园,经营方还拖欠着农户近3年的田租74万元、村集体资金9万元。
得益于农村集体“三资”整治,拖欠的田租付清了。同时,该乡运用五方主体乡村经营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蚂蚱养殖产业,开辟出一条新的致富路。
“我们采用‘乡镇子公司+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租给龙头企业,获得资金效益。乡镇子公司对大棚进行翻耕覆膜收取费用,并找寻龙头企业,促成龙头企业、乡镇子公司、村集体合作,吸纳农户就业务工30多人,实现四方共赢。”该乡乡长黄武山说。
近年来,会昌县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中成立强村公司、共富公司的经验,探索建立“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方主体运营体系。将县振兴集团作为全县乡村振兴产业经营主体和投融资平台,乡镇子公司作为乡镇产业经营和乡村资产管理平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产业经营主体和利益联结主体,在县、乡、村三个层面打造乡村资产经营管理的联合体,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盘活资产。目前,会昌县振兴集团总资产达129.45亿元,其中盘活乡村资产累计52.3亿元。今年1至8月实现营销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