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桥镇:解锁特色产业发展密码,乡村经济向“新”而生

来源: 鲁网
2024-10-29 15: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产业兴则乡村兴,作为整建制大蒜生产专业镇,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深耕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通过优化种植方式、加强品种培育、推进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措施,推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拓宽农民致富路。

金秋十月,正值大蒜种植季节。在白桥镇的大蒜田里,蒜农们趁着晴好天气抢抓时间种植大蒜,已经种完的蒜田内,绿油油的大蒜苗正陆续破土而出。种蒜是一项体力活,需要将筛选好的蒜种一颗颗种在蒜田里。往年这个时节只见一片三五人一排种蒜的身影,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白桥镇的蒜田里,人工种蒜的身影已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大蒜播种机的轰鸣。

在南董村的蒜田里,董梦秀夫妇正操作着一台小型大蒜播种机进行播种。一人推着机器,一人将蒜种放入导流口,随着机器的匀速前行,一颗颗蒜种被整齐地种入土地。

董梦秀感慨地说:“这台小机器,虽然不高,但种蒜的速度可快了,一台能顶五个人的效率!往年这时候,我们老两口得提前通知在外工作的孩子们请假回家帮忙,否则七八亩地根本种不完。今年买了这台机器,我们两人就能轻松应对,孩子们也可以安心在外工作。”

这样一台不到半米高的小机器,播种效率如何呢?董孟秀算了一笔账,他的这台大蒜播种机播种1亩地仅需20多分钟,换做人工种植的话需要3个人一天才能种完,相当于一亩地能节约人工成本600元,8亩地算下来可节约人工成本4000余元。更重要的是,机器播种的正芽率高达98%以上,保证了大蒜的产量和质量。

“种蒜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在白桥镇流传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种植大蒜的辛苦。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大蒜机械化生产起步较晚,从种到收各个环节大部分依靠人工完成,人工成本占到整个大蒜种植成本一半以上。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成为今年白桥镇大蒜产业发展首要攻克的难题。白桥镇党委书记庞林一带队先后到邳州、金乡、兰陵等国内大蒜主产区考察大蒜机械化生产推广方式,同时与济南华庆、北京铸造等农业机械生产公司进行洽谈,结合当地蒜农种植习惯对大蒜播种机进行改造,确保大蒜种植的行间距和正芽率。机器试验成功,接下来就是要蒜农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积极接受机械化生产方式。于是白桥镇以村为单位,每村确定一块试验田,组织群众到现场进行观摩,实地感受机械化种植带来的便捷和效益。“经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群众越来越接受机械化生产模式,今年全镇大蒜机械化种植面积超过了3万亩。“现在大蒜播种机的数量还较少,供应不足,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大蒜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整合现有的农业机械资源,为蒜农统一提供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服务,通过适当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白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杨光照说。

种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接下来就要解决产业链条延伸问题。济南三兴食品有限公司是白桥镇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在蒜薹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分拣、加工蒜薹。这些加工好的蒜薹将销往韩国市场。

“从5月份以来,来自韩国的订单一直没间断过,当地的蒜薹已经不够加工量,现在开始去江苏、金乡等地收购蒜薹。”济南三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福说。王永福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拥有自主进出口资质,韩国是海外的主要市场,蒜薹由于保鲜期较长,且营养丰富,成为韩国泡菜系列 的主要菜品之一。在选址建厂时,白桥镇由于大蒜产业规模大,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控得比较严格,符合出口质量安全标准,所以我们选择白桥投资建设了济南三兴食品有限公司。结合当前的订单量,预测今年蒜薹可销售5000吨以上,可提供40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除了蒜薹加工外,今年我们将继续拓展蔬菜加工品类,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建热杀菌罐藏食品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对下一步的发展,王永福有了清晰的计划。

像济南三兴食品有限公司一样,今年白桥镇立足大蒜产业优势,瞄准河南、江苏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推介,积极引进产业链项目,济南惠丰食品、济南恒鑫源食品、山东开创食品等一批以大蒜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投产。目前白桥镇大蒜制品已经涵盖蒜粉、腊八蒜、黑蒜、大蒜油等,大蒜加工产品产值达到36亿元。

在做大做强大蒜产业的同时,白桥镇充分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契机,盘活村级闲置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

平菇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在白桥镇袁营张村丰农七彩蒜黄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平菇种植大棚内,满满的菌菇飘香,菌株肉厚修长,长势喜人。采摘工人们提着桶子、拿着小刀,小心翼翼地用剪刀从菌子底部划过,把一朵朵成熟的蘑菇采下装进桶里。

“平菇的种植对环境要求较高,我们建的是智能化温控棚,通过先进的设备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让棚内保持平菇生长的适宜环境,从而保证平菇的质量。”丰农七彩蒜黄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光业说。像这样的平菇种植智能化大棚合作社一共建设了5个,一个棚大约三万菌棒,一个收获季下来能收获二十万斤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算,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平菇的种植不仅丰富了“菜篮子”,还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附近的村民王大姐正在大棚内采收平菇,听说合作社招聘采收工人,忙完秋种的她来到合作社务工。“采收蘑菇活简单,也不累,一天能挣个80多块钱,接送孩子、给老人做饭一点也不耽误。”王大姐说。

目前,白桥镇已经形成大蒜、蒜黄、蘑菇、芹菜、无抗鸡蛋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