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家店在农村,值得深挖的故事可不少呢”听到这句话时,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店铺,到底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值得大家津津乐道?那天早晨我们来到红安县上新集镇零售客户汪业军(汪老板)的小店,店铺里热火朝天,卸货的工人,买东西的老乡都聚在小店里,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才能应付早晨的忙碌,只见一位年过花甲、精神矍铄的老者,用特有的沙哑声在柜台前井井有序的部署着一切工作,见我们来还热情的打招呼,他戴着老花镜,脸上的皱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但他的眼中闪烁着不减的热情和活力,就像一位指挥家一样,井井有条地管理着店内的繁忙。
初心不改:乡亲的温馨角落
刚到店门口看见门头招牌“乡亲便利店”,心里不禁疑惑这店名是有什么特殊内涵吗?汪老板解释说:“我做的都是乡亲们的生意,便宜一点提供方便是我应该做的”。便利乡亲是汪老板的初衷,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身为一名党员,帮助乡亲们从来都是义不容辞,翻修公路、建立新农村足智多谋的汪老板提出了不少“金点子”,要是有人想侵占乡亲们的利益,汪老板第一个不让,主动为乡亲们争取利益,货架上的商品都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一到两块钱。
常年在家乡经营小店,帮助乡亲们处理各种事情,汪老板也积累了不少名气,久而久之村里的大小事宜也都找上了他,解决邻里之间的小摩擦,给村里小年轻牵个红线,指导红白喜事习俗礼仪,可谓是村里的“百事通”,大家都离不开了。 乡亲便利店,一个满足乡村居民物质和情感需求的小店,那里满是温情、满是眷恋。
岁月见证:汪老板的坚守与奉献
走进店内有一架缝纫机,摆在店铺内显得格格不如,却承载了数十年的回忆,也是靠着这架缝纫机养活了一整个家。汪老板想起年轻时夫妻俩靠做裁缝养家糊口,那时不像现在可以直接买款式各样的衣服,都是扯布去做衣服穿,汪老板凭自己的手艺做裁缝挣点辛苦钱,除了日常生活和孩子的开销,也只是勉强能维持生计。
有天听说村里有个小孩考上了高中,因为家里没钱读书辍学,汪老板义无反顾的出钱供他上学,用缝纫机一针一线供到大学毕业。太多人的不理解了,可是汪老板并不在乎,说到“那孩子自己争气,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断送自己,后来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叫我去送他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坐火车,那个时候火车还是绿皮的从汉口到重庆坐了三天,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我人生地不熟的,都忘记自己一个人是怎么回来的了”。汪老板现在已经不再专职做裁缝了,可是小店内还是有一台缝纫机,平常就给街坊邻居缝缝扣子、补补衣服,手艺不能丢、恩情不能忘,那位走出大山的学子,也成了汪老板最牵挂的孩子。
技术革新:农网小店的新面貌
正准备离开,店里正好来了客户要买东西,汪老板动作熟练的将商品一一扫进系统,消费者只需打开付款码,靠近扫码枪就收款完成了,汪老板说:“虽然我这个店在农村,一样的很先进哦”原来汪老板是红安农网客户中第一批安装烟草零售终端系统,也是第一批开通聚合收款的客户,汪老板每天早晨开店门,第一件事就是电脑开机准备迎接第一笔入账,每天晚上关店门,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卷烟库存进行盘点,一开始还觉得有点累,后来也逐渐认识到零售终端的便利,说:“如果有天没扫码、没盘库存,就像有事没做一样,硬是睡不着觉”。小店在汪老板的经营下,这几年里真是大变样,从简易货架换成了终端柜台、从手写记账变成了零售扫码,现在汪老板还在不断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开口营销能力,想在直播带货热潮里创造自己的经验。
汪老板的故事,就像他店里的那架老缝纫机,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坚固耐用,充满着生命力,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也映照出汪老板那颗始终如一、乐于助人的心。小店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乡村与世界,用它的便利和温情,温暖着每一个乡亲的心。(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