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当时尚遇到非遗

【文化评析】当时尚遇到非遗

来源:光明日报 2024-10-15 16: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聚光灯下,模特们身着楚雄彝绣服饰,踏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步入T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具有东方美学韵味的时尚大秀。这是不久前楚雄彝绣在巴黎时装周的首次亮相,也是继走进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后,楚雄彝绣又一次在国际时装舞台的重要展示。从古老的图腾纹样到现代的抽象图案,从传统的服饰配件到创新的时尚单品,这次表演通过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中国民族服饰和非遗工艺以更加时尚、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

不仅是彝绣,近年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作为重要元素进入了时尚产业。非遗文化、非遗工艺作为中国时尚取之不尽的宝库和推陈出新的底蕴频频出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各大品牌的服饰单品甚至家具产品、文创产品中。无论是清雅的蓝印花还是环保的草木染,抑或是竹编技艺、堆锦技艺,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非遗元素出现在现代服饰产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也让时尚多了一丝亲近感。

2021年,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向村民详细询问制作工艺流程,并对大家说:“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可见,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非遗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方能永葆活力、历久弥新。

非遗与时尚的相遇与碰撞便是这样的恰逢其时。在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已经成为新兴消费趋势的今天,那些不被大众熟知的传统手工艺天然因其稀缺性,成为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选择,并用来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构,从而彰显了与工业化时代独特的个体化差异。

非遗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大众消费市场,需要找到合适的契机与介质。继承了中国式美学意境的国潮文创因其精致的做工、出众的颜值被年轻人所喜爱、选购,在无意中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除此之外,很多老字号、国货品牌也纷纷选用非遗工艺复刻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点翠、景泰蓝、刺绣,增加了产品的辨识度与特色,赢得了消费者与市场。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原则。在活态中传承的非遗,与生活融合的非遗,才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让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的非遗。从这个意义而言,与时尚相遇的非遗,何其有运,与非遗相遇的时尚,何其有幸!(作者:章清/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5日 03版)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