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转时来 柳暗花明】聆听里运河畔的烟火故事

2024-09-26 10: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华灯初上,江苏淮安里运河畔的清江浦楼、国师塔、常盈桥灯影婆娑,河中画舫仿佛从千年历史中穿越而来,沿岸古迹古朴厚重。和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的秀气浪漫不同,这里有着一种自然的历史感,彰显着淮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魅力。

淮安御码头,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大闸口地段。明清两代帝王沿京杭大运河南巡时,曾于御码头舍舟上岸。御码头紧挨着一条不长的古朴小街,名叫“花街”。沿着花街满是青苔的条石路走到尽头,就看到一家店面不大的宝藏小店——花街烟酒店。店主胡晨霞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运河人”,见证了淮安市新开运河河道、河畔新潮门店林立的变化。

淮安,意为“淮水安澜”,是一块浮于水上的热土。在这座以水为魂的古城,人们又以大运河为最亲。淮安里运河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春秋时的邗沟便是从扬州到山阳(今属淮安)。淮安一段曾是全运河最繁忙的一段,南船北马的交汇,来自全国的物资、人流在这里汇聚、中转。1959年,为适应现代航运需要,减轻里运河压力,淮安市政府将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里运河担负的航运责任渐渐减轻,文化功能与旅游功能日益凸显。2013年,淮安着手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依托深厚的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让运河两侧的文化场馆活起来、火起来。

因文而立,因旅而兴。如今的淮安里运河沿岸,已经蜕变为商铺、茶楼、棋馆、醋坊,以及运河庙会、街头表演等市井文化聚集之地。每逢夜晚,香水椰汁、油炸小串、酒酿元宵深受欢迎;糖画、灯彩、沙画、漆扇、蛋雕等非遗摊点边,游客驻足观看制作工艺,十分热闹。

“早年的花街是一条两千米长的长街,两旁老房子居多。承德路还没有修建时,东大街、牛行街都属于花街。小时候,这里种了许多梧桐树,到处都是卖丝绒花的。”胡晨霞回忆说。在胡晨霞店前不远处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花街因明清时街上多有为宫廷做绢花的手工作坊而得名。

如今的花街连接着里运河文化长廊,贯通着御码头、国师塔,迎来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运河焕新,城市更新。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打造,让里运河畔的烟火气更加浓厚,夜游、夜购、夜读等旅游经济业态激发了千年运河新活力,也为零售商家带来了商机和挑战。

起初,胡晨霞认为只要诚信经营、热情服务,店里客流量自然会增多,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小店位于花街的三岔路口,地理位置优越,生意依然不温不火。

2022年,在当地烟草公司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胡晨霞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融合景区文化和非遗元素,将店铺打造成集非遗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特产销售于一体的旅游终端。

胡晨霞店门前挂着许多各式各样的竹篾编的篮子和扇子。“当年学编竹篾,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爱好。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建议我把编竹篾和店铺经营结合起来,为店铺增添特色,果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很多游客喜欢在我店里驻足欣赏,有时会向我了解竹编手艺,有时会买个篮子或扇子留作纪念。”胡晨霞介绍说。

胡晨霞还在店门口设置了一块牌子,上面用手绘地图详细展示了店铺附近的景区、美食以及火车站和汽车站的位置,时常有游客看着牌子,向她咨询详细的路线。小小的牌子不仅让游客了解了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游客深深体会到淮安人的周到与热情。

如今,胡晨霞店里生意红火,她和女儿同时看店,仍然很忙碌。偶有空闲时,她会带着自己编的竹篮到运河边出售,不只为赚钱,更是想融入运河畔那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田超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