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三面环海,拥有2.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从地图上看,广东形似“巨象”的头部,雷州半岛便犹如这“巨象”之鼻,率先“探”向海洋。
近年来,湛江全力以赴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经初步核算,2023年,湛江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286.02亿元,同比增长7.83%,海洋生产总值约占湛江GDP三分之一,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多年位居广东省首位。海洋经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用不断凸显。
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湛江作为再造“海上新广东”重点建设的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之一。再造“海上新湛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当前,湛江正加快探索脚步,劈波斩浪,“筑梦蔚蓝”……
筑牢“蓝色粮仓”
加快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升级发展
7月下旬,台风“派比安”刚刚过去,雷州半岛西部海域晴空如洗。远处,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威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将甲板上的饵料投入网箱,一群群体型肥硕的鳘鱼、军曹鱼纷纷跃起,争先恐后地抢食——这是“海威2号”在“海上放牧”的情景。
“除了出色的抗台风本领,‘海威二号’今年还加入了气象监测元素,打造国家级的海洋牧场气象监测系统,有了多方的数据支撑,使得我们养殖效率进一步提升。”海威集团董事长刘定已在水产行业深耕40余年,从传统渔排养殖到深远海养殖平台,企业的转型升级恰好与湛江海洋经济发展同频,他也见证了湛江加快向海洋进军的过程。
养鱼百万斤的“海上粮仓”——海威2号。杨川 摄
近年来,湛江瞄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目标,全力打造国家“蓝色粮仓”,大力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十大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
2023年,湛江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4.83个百分点。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之比为13.7:52.4:33.9。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湛江海洋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陆域与近海养殖空间趋紧的情况下,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成为突破资源瓶颈、打开海洋经济增长新空间的重要思路。
鱼跃人欢。 郭龙碧 摄
把目光转至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一座红黄两色的“超级网箱”拔“海”而起——这是全省最大的养殖平台“恒燚一号”,也是湛江人实现“海鲜自由”的底气来源之一。
“现在这里主要养殖一些中高端名贵海水鱼,预计今年10月份可上市,产值将达到1800余万元。”广东恒燚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网箱主要以海上智能化养殖为重点,更高效省力。
广东最大养殖平台“恒燚一号”。 受访者供图
湛江要实现打造“海上新湛江”的目标,除了抢占“深蓝”高地,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一招。
作为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湛江拥有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等海洋科技创新重要载体,集聚了15家海洋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建有4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海洋重大科技平台,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实现优势转化?产业是重要抓手。
作为湛江科技创新头部平台,湛江湾实验室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5家企业达成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新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湛江湾一号’是一款具备海上半潜养殖、自主航行避台、人员居住舒适等特点的全海域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据湛江湾实验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塔一号”和“湛江湾一号”正在建造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届时将为“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新动力。
构建“蓝色走廊”
打造多元化临港产业体系
货车往来,吊臂起落,一艘艘远洋货轮集聚在锚地,等待引航进港;临近的港区堆场内,一批批鲜活水产品即将通过大型集装箱船漂洋过海至世界各地……湛江充分借助深水良港的天然优势,实现水产从海里来向海外去。
航运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湛江布局海洋需要完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近年来,湛江把港口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深化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成为首个跻身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朋友圈”的湾区外港口。目前已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202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1.4%、3%。
湛江港集装箱码头。彭镇强 摄
湛江港是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如何依托港口优势资源,牵引临港产业,促进城市发展?从湛江大工业“主战场”——东海岛的加速崛起中可窥见一斑。
有着超过40米深水岸线的东海岛不仅是广东最大岛屿,还是广东省最大的临港工业岛,岛上“巨人”林立。近年来,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加快建设或达产达效,湛江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今年初,湛江召开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大会,在全省率先印发《湛江市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规划》,同日,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挂牌成立。会上提到,未来,湛江将大力发展绿色临港产业,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工业集聚区。
伴随着机器运作发出的轰鸣声,一批批进口铁矿石在宝钢湛江钢铁主原料码头进行卸货作业,输送皮带昼夜不息,快速将源源不断的铁矿石投入高炉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新貌。郎树臣 摄
为支持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建设,湛江正以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中海油、中科炼化、巴斯夫为龙头,积极延伸下游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上游石油开采—中游石油炼化—下游精细化工”的石化全产业链条。
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湛江多元化的临港产业集群正在持续赋能海洋经济。
守护“蓝色家园”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嗤嗤……”眼前,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正露出水面换气,激起一层层浪花,它们的呼吸声更是清晰可闻。乘船驰骋在雷州半岛的东海域,刚与全省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恒燚一号”擦肩而过,迎面就与“海上大熊猫”来了一场偶遇。
“目前,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成立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也得到了许多社会人士的支持。”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是海洋生态“活指标”。近年来,它们频频现身雷州湾海域,表明了该海域的水质状况良好。
成群中华白海豚在雷州湾撒欢。 吴东俊 摄
在湛江海洋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同时,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湛江作为我国大陆沿岸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红树林遍布湛江海岸,为众多生灵提供着食物和保护。自2021年底湛江正式吹响打造“红树林之城”的号角以来,全市统筹力量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目前,湛江已实现红树林造林1372公顷,完成红树林修复1553公顷,营造修复任务完成率达70%。
湛江金沙湾红树林省级科普基地。罗锦屏 摄
然而在红树林资源利用上,湛江仍处于初步阶段。要如何发挥红树林资源优势,将红树林转化为“金树林”?
“我们考虑从‘指标’方面入手,积极对接珠三角等面临用地指标‘短缺’的地市,促成双方形成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造林奖励指标价值转化。”据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对接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红树林异地种植事宜,进行了多次友好洽谈,已基本达成合作共识。
红树林间白鹭飞舞。 罗锦屏 摄
除了推进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变现,湛江也致力于红树林生态旅游示范点打造。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在湛江市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片区,白鹭翩跹、翠木葱茏,游人如织。另一边,多台水上挖掘机正在挖泥起垄,一座座“小岛”等待着红树林树苗的安家落户——这是2024年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现场。
据介绍,项目完成后,该区域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并带动红树林保护与水产养殖耦合模式推广应用。
接下来,湛江还将通过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红树林果实开发等工作来实现红树林生态价值转化,创造稳定的、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唱响“蓝色乐章”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带
入夜,街灯点亮了硇洲岛滨海路的夜空。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各类美食香气的飘散中,小岛的夜市拉开了序幕。街上聚集了不少游客和岛民正在享受来自大海的美味佳肴。
“每晚的客流量都挺多,慕名来吃炒冰和海鲜的人也多。”珍姐正忙碌着制作炒冰,得益于近年来湛江大力开发滨海旅游,她开的30年老牌炒冰店已经火上了各大网络平台。
湛江的中华白海豚和红树林火热“出圈”,生动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海洋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与海同欢,踏浪畅游的八方宾客,热闹非凡、活力十足。
据统计,2023年,湛江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349.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0.07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25.0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4.99%。可以说,湛江旅游业总收入的90%都是由“海上湛江”创造。
推动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好“海上的文章”。
湛江三面环海,海岸线全省最长,坐拥“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深度挖掘整合“海鲜美食+旅游”资源是未来的发展路径。
“海在城中、城在海中”是湛江独特的城市格局。 罗锦屏 摄
近日,中国国家地理发表文章《中国最“鲜”的4个城市,吃!》,将湛江列入中国“四大鲜极”之一,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一系列城市荣誉的背后,不仅藏着湛江向海图强的奋进密码,还都指向同一城市特色——鲜美。
当前,湛江用好用足“三鲜三美”(空气鲜、水质鲜、物产鲜,城乡美、自然美、文化美)这一特质禀赋,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游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城市品牌。
暑假期间,位于东海岛的龙海天沙滩成为众多游客消夏避暑之地。 杨川 摄
“我们这次暑假出行的第一站就来了这里。看海、赶海、吃海鲜,老得劲儿了。”来自东北的李女士是第一次到湛江度假,浪漫旖旎的南国滨海风光让她赞不绝口。
海洋孕育生命、联通世界,既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湛江市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3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倍增长,建成面向南海的重要基地城市,成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再造一个“海上新湛江”,未来可期。
观点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玉强:“向海图强”需要人海和谐
近日,“海上新湛江”这个词语常常被提起,成为湛江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进程中的一个新概念,与“海上新广东”建设遥相呼应,也为湛江的向海图强之路增添了新动力、新机遇。
我们的底气在哪里?湛江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经初步核算,2023年,湛江海洋生产总值已近1300亿元,这是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湛江市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规划》《湛江市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
我们需要取得哪些突破?首先,海洋经济总量要实现翻倍增长,无论如何“新”,必须在“量”上满足目标,并在经济基础上支撑湛江各方面的海洋创新发展。其次,“新”就意味着在未来,海洋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海洋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能形成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湛江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最后,必须在海洋生态和环境上有新突破,充分彰显湛江红树林、珊瑚礁、白海豚等特色海洋资源优势和价值,打造一个人海和谐、生机盎然的“海上新湛江”。
数读
湛江拥有2.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大陆海岸线总长1195.26公里,全省最长
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286.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
湛江拥有3563个深水网箱,另有3个桁架式平台
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约117.50万亩,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湛江全年水产品产量128.49万吨,比增5.1%,渔业总产值290.15亿元,增加值191.97亿元,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多年全省居首
【撰文】邓安祺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邓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