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中国的记忆——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开幕

9月14日,以“我们的故事,中国的记忆”为主题的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开幕。

“我们的故事,中国的记忆——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14 15: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14日电 9月14日,以“我们的故事,中国的记忆”为主题的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开幕。展览主要分为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十年历程、五大主题资源展示、口述史访问体验等多个部分。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陈彬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辽宁省图书馆馆长杜希林,以及口述史受访人代表,文献捐赠人代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老员工代表和国家图书馆相关部处负责人等出席活动。陈樱、陈彬斌、李晓松、杜希林共同为展览揭幕。开幕式由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主持。

陈樱在致辞中表示,2012年,国家图书馆实施中国记忆项目,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开展的第一个以口述文献和影音文献为代表的记忆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中国记忆项目以国家重大事件、各领域代表人物、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专题性的资源建设工作。2014年,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国家图书馆的记忆资源建设走上了持续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工作路径。

此次展览回顾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探索图书馆记忆资源建设的十年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中国记忆项目发展至今的重要事件与成果。资源展示分为“英雄”“文脉”“脊梁”“图书馆”“家国”五个板块。“英雄”板块包括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飞虎队等与我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专题内容,力求留存抗战记忆,为老兵立传,使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文脉”板块展示了“我们的文字”“蚕丝织绣”“大漆髹饰”等由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自建的专题资源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脊梁”板块主要展示包括冯其庸、顾方舟、丘成桐在内的为我们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25位当代重要学者的口述史访问专题;“图书馆”板块包括历时21年的“国图馆员故事口述史”“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国图总馆南区建设口述史”等图书馆专题资源建设成果,展现老一辈图书馆人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伟大贡献;“家国”板块从多个视角呈现人们在宏观历史背景和汶川地震、全民抗疫等重大事件中的个人经历和记忆。

展览以成果为媒介,向公众传递了国家图书馆在构建新型文献资源体系及探索多元服务模式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进展。展览彰显了图书馆作为文献存藏机构,守望中华文明与传承国家记忆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价值,以及在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促进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关键角色与积极作用。

观众可以现场点播观看各类口述史料180余段,感知受访人的峥嵘岁月,触摸珍贵记忆。在出版成果阅读区,通过翻阅琳琅满目的出版成果;在口述史访问体验区,观众可现场报名体验口述史访问过程,以“我和图书馆的故事”为主题讲述个人经历,留下一份关于图书馆的生动记忆。

展览开幕当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网站memory.nlc.cn焕新上线,线上同步展示此次展览的全部内容。展览将持续到今年年底,全国20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也将以线上线下不同形式参与联展。

中国记忆项目是以记录历史、保存文献、传承记忆、服务公众为宗旨的新型资源建设工作,是图书馆文献采集、整理、服务以及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截至目前,中国记忆项目已开展多项专题记忆资源建设工作,自建记忆资源总量超过170TB,总时长超过5400小时;征集到逾400小时的口述史料、历史影音资料和大量历史照片、手稿、非正式出版物等文献资源;策划实施了多项全国共建共享项目;推出4个系列共18种出版物,并通过在线服务、展览、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和服务。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