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田野上,金黄的稻穗、黄澄的玉米伴着微风摇曳,遍地的丰收景象。行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烟区,处处可见烟农在田间、烤房忙碌。
烟草援建烟区水库 王付锋 摄
近年来,蒙自市烟草专卖局主动融入重农抓粮大格局,将烟叶产业优势与区域环境、发展定位充分结合,探索粮经作物互促互利新路子。
产业发展闯出新天地
仓廪殷实,是百姓之盼。
北回归线横穿全境,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光热在此集聚,众多优越自然条件汇聚于此,赋予了粮食、特色蔬菜水果和烤烟种植的独特自然条件。
走进蒙自市鸣鹫烟区,田地阡陌相连,一垄垄“烤烟+大豆+玉米”
粮烟轮作田美如画 马丽菊 摄
“烤烟+红薯”种植田地整齐划一,平坦宽阔的烟路、新型绿色的烤房、智能现代的农机具……呈现眼帘的每一处“景点”彰显着“烟+”千亩村的“硬实力”。
“实施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烟+’多元化种植,一地两种、一田双收成为现实。”望着将要收获的制种玉米,蒙自市鸣鹫镇猛拉大寨村“90”后村民张绍德算了一笔账:自家流转了50多亩地进行“烟+玉米轮作”“烟豆套种”,通过粮烟套种、轮作,一亩可有三亩的收益,每亩可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通过科学利用土地流转,提高田地复种指数,以‘粮烟协同’延伸‘粮+烟+N’多元发展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同时,稳固烟叶产业根基,提升农业种植积极性,守牢‘米袋子’,让老百姓的荷包鼓鼓。”蒙自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烤烟种植是鸣鹫镇特色产业之一。在当地村民将部分土地流转租赁给烟农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在农闲时季,自己到烟区里务工贴补
长势喜人的烤烟 李姝锦 摄
家用。今年刚满35岁的猛拉大寨村村民杨丽琼在2021年时将自家11亩土地流转出去,除了土地流转金,每年农闲时她都会与同村的姐妹一起去烟区和烟叶收购站点务工,一年粗算一下也有近2万多元的收入。
“在烟区种植粮食、烤烟、蔬菜也需要工人,村民流转土地获得收入后,又通过务工挣到工资。”当地烟农合作社负责人吴永云说,合作社在种、管、收、烤各个环节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队伍,帮其找出路、找收入,有效解决烟农“请工难”和村民“就业难”问题,整合资源力促共同走向富裕。据悉,每名农业产业工人在忙季,每月能有3000元到4000元收入。
技术员用指导“烟+”多元种植 李姝锦 摄
近年来,蒙自市烟区聚力聚焦烟协同发展,锚定提质增效目标,整合政策资源要素,探索“烟+粮+N”产业发展模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抓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让农民钱袋子更鼓、“饭碗”端得更牢。
共享共用,赋能产业转型升
地处蒙自市西南部山区的冷泉镇烟区,当前正值烟叶烘烤时节,在该镇泥都底村的卧式烤房群内,工人正忙着将烟叶分类编杆、装炉。
“现在烘烤烟叶只要在密集烤房控制器上调好温湿参数,就不用一直守在旁边,手机上的远程智能烘烤程序随时可掌握情况。”冷泉镇泥都底村的“95”后烟农张明骄在轻点手机上的烟叶烘烤小程序,翻看着烤房的温湿情况,“听父辈们讲,以前农业种植几乎没什么农机可用,更多依赖人工劳作。现在种植机械化,专业化服务点单搞定,种植轻松高效,我们对这些技术点赞。”
张明骄算了笔帐:以他家为例,在农业种植使用专业化机收割、种植、机耕、植保、烘烤等作业,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近500元,一年也能省下成本近万元。
近年来,蒙自烟区在烟叶生产过程中,用地养地有机结合,将“农机、农艺、农田、农服” 四位一体深度融合专业化机械化作业从烟田拓展延伸到粮食、蔬果等农业种植中,充分盘活烟区基设施和绿色防控资源,不断提高当地粮烟经耕地产出效率和共享利用率,实现粮烟耕地共养共享、共管共用,助力粮烟融合、互惠共生。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李姝锦 摄
一茬烟一茬粮一茬菜,粮烟经生长靠田地。脚下有良田、管理有良方、劳作有“良机”、服务有良技……如今,诸多集成的“增粮策”为蒙自烟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画卷再添新彩。(李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