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数字生产力动能正澎湃——从2024数博会看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

瞧!数字生产力动能正澎湃——从2024数博会看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4-09-02 19: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陈慧娟 吕慎

8月30日,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闭幕。本届数博会聚焦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动态,搭建专业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的数据产业盛会。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16万名嘉宾围绕“数字共生:开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未来”的年度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共话数字经济发展未来。

向优!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当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离不开强有力的数据产业支撑。”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指出,培育数据产业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加快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数据的质量提升是释放公共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前提。”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黄朝椿认为,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既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又需要从需求侧去发现价值。

“输入行业、应用场景、数据质量等信息,计算器就能得出有公信力的数据产品价格区间,解决定价难题。”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叶玉婷介绍,作为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于2022年5月发布了全国首套数据交易规则体系,并上线了全国首个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

“我们率先落地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业务,实现了数据要素‘一地发布、全网可查、跨行业互识’。”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公司“天元”数链项目负责人谭璐表示,该平台目前已协助全国800多家数商的2000个产品接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市场配置不断优化,让数据要素作用倍增。本届数博会期间发布的《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显示,近五年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集聚数据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超过100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49亿元。

向新!赋能产业转型发展

“数字化转型已成全球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提出,当前,各个业态需要围绕信息化的主线进行深度的协作、融合,实现自身的转型变革。

“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华为云全球生态发展与运营部部长陶志强举例说,“在贵州轮胎,排产计划耗时从三天缩短到一个小时,整体产能提升了3%。”

近年来,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通过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带动3万多家企业上“云”、用“云”,让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贵安数据中心集群,集聚着22个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是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今年6月,国家电投集团数据中心整体搬迁到此。

“原来锅炉等设备主要依靠定期人工巡检,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是上千万元。现在通过对集团同类型设备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系统可以提前发出预警。”站在数据中心可视化大屏前,空间、系统、设备等各项数据清晰可见,国家电投集团贵安数据中心副总经理符南信心十足地说,“用好了大数据,数字化转型更有底气!”

向未来!深化算力应用场景

“贵州作为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的‘东数西算’枢纽节点,为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对应用场所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发展,让其更适应于应用场景,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影像、智慧教育、空间大数据助力文化产业创新……本届数博会期间,贵州主枢纽数据中心暨存力中心正式上线并发布了九大场景。

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红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存算一体的存力中心,贵州主枢纽数据中心暨存力中心将基于自身坚实的硬件底座,加速东数西迁、东数西存、东数西训和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乘“云”而上,“算”启未来。近年来,通过大力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贵州大数据产业计算力、存储力、运载力显著提升,智算占比超90%,已成为全国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我们走出了一条数据赋能、市场化运作的场景开放之路。”贵阳市大数据局局长、贵安新区大数据和科技创新局局长张雪蓉表示,将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数据资源丰富的重点行业和领域,谋划一批典型的应用场景,在建设“中国数谷”的进程中共享数据红利,共创美好未来。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2日 10版)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