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威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酿酒人的专注和热情

邢威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酿酒人的专注和热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29 19: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23日,葡萄酒大师协会公布全球新增五位葡萄酒大师(MW),来自中国的邢威晋升为亚洲最年轻的葡萄酒大师,成为继朱简、刘琳后的中国第三位葡萄酒大师。

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邢威探访了贺兰山东麓青铜峡葡萄酒产区,深度感受优质葡萄酒产地的风土魅力及中国葡萄酒未来趋势。

一日之内,邢威走访青云酒庄的翠绿葡园、皇蔻酒庄的创新车间、维加妮酒庄的匠心之作、望月石酒庄的典雅庄园,以及充满文化气息的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每一站都留下了他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潜力的无限憧憬。

在接受采访时,邢威就中国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与未来趋势发表了独到见解。他坦言,要全面理解中国葡萄酒的未来走向,就必须先回顾其波澜壮阔的过往。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的辉煌起步,到随后因假酒事件及国际竞争压力而陷入的低谷,中国葡萄酒行业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剧烈波动。但正是这些挑战与磨砺,铸就了行业自我反思与创新的坚实基础。

“第一次否定,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失误,让中国葡萄酒遭遇了信任危机;而第二次否定,则是我们深刻反思后的积极行动,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新品种、新风格,重新赢得市场认可。”邢威表示,正是这些活跃在青铜峡产区及全国各地的酒庄庄主和酿酒师们,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谈及青铜峡产区的探访感受,邢威难掩激动之情:“今天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葡萄酒的希望。新品种的引进、酿造技艺的提升、文化旅游的融合……每一处都透露出勃勃生机。这些酒庄庄主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事不怕失败,只怕无所作为’的精神,这让我坚信,中国葡萄酒一定会迎来触底反弹、再次崛起的时刻。”

展望未来,邢威对中国葡萄酒行业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行业自身的持续创新与努力,中国葡萄酒将在全球葡萄酒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马瑟兰会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

历经几十年不懈探索,中国葡萄酒行业始终在寻找能代表中国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从龙眼到贵人香,再到蛇龙珠,虽各有特色,却未能凝聚广泛共识。然而,近年来,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马瑟兰葡萄酒及其混酿酒款在全球葡萄酒大赛中屡获殊荣,特别是2023年首届布鲁塞尔“马瑟兰”国际葡萄酒大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葡萄酒行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赛组委会主席卜度安·哈弗曾对宁夏马瑟兰赞誉有加,认为其在中国找到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充分展现了风土的魅力。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马瑟兰种植国,宁夏更是几乎每家酒庄都种植了这一品种。邢威作为新晋葡萄酒大师,在探访贺兰山东麓青铜峡葡萄酒产区时,表达了个人对马瑟兰未来发展的洞见。

“马瑟兰在中国各产区展现出强大的风土适应性。从湿润的山东到干燥的新疆,从凉爽到炎热的各种气候条件,马瑟兰都能茁壮成长,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不仅降低了种植风险,也为不同产区赋予了独特的葡萄酒风格,增强了中国葡萄酒的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邢威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酿酒师在处理红葡萄品种时,面临传统品种如美乐、赤霞珠、蛇龙珠等因生长条件不足而容易产生的生青味问题。相比之下,马瑟兰天然不易产生生青味,这为酿酒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能够酿造出更加浓郁饱满、甜美风格的葡萄酒。

马瑟兰的多功能性也令人瞩目,它不仅适用于干红葡萄酒,还能用于酿造桃红、甜型酒甚至起泡酒,这种多样性为酒庄的产品线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此外,市场需求是决定葡萄酒品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葡萄酒销售过程中,消费者普遍偏好甜美、浓郁和饱满风格的葡萄酒。马瑟兰恰好符合这一市场需求,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能够吸引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马瑟兰在风土适应性、酿酒师的创作空间及市场需求上,均与中国市场高度契合。因此,我坚信马瑟兰将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未来之星,酒庄应积极考虑扩大其种植规模。”邢威说,随着宁夏马瑟兰在国际上的持续闪耀,中国葡萄酒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建议酿酒师们可以继续探索和挖掘马瑟兰的潜力,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葡萄酒产品。

贺兰山东麓风土奥秘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被誉为全球酿酒葡萄栽培与高端葡萄酒酿造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自然恩赐令人瞩目。时至今日,葡萄酒已成为宁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截至2023年末,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突破60万亩大关,占据了全国近四成的种植份额,是国内最大的酿酒葡萄连片种植区域。其年产量高达1.4亿瓶葡萄酒,几乎占据了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的一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全球舞台上也屡获殊荣,产品远销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其国际影响力。

针对贺兰山东麓的风土特色,新晋葡萄酒大师邢威对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风土特征的解析非常深入且全面,他结合了中国地理、气候、天气以及地势土壤等多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产区的独特之处。

首先,气候条件是栽培葡萄的关键前提。贺兰山东麓所处的经纬度、气候带以及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为酿酒葡萄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的气候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有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和风味物质的形成,从而酿造出具有典型中国风格和东方特质的葡萄酒。

其次,天气作为栽培葡萄的变量因素,在贺兰山东麓也表现出其独特性。虽然该产区病虫害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一些天气上的挑战,如暴雨和霜冻。暴雨可能导致葡萄园积水,影响葡萄的生长和品质;而春秋季节的霜冻时间较短,生长期有限,这对于需要较长生长周期的葡萄品种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酒庄在种植和酿造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此外,地势和土壤也是影响葡萄酒风土特征的重要因素。贺兰山的地形特点对葡萄的生长和成熟产生了显著影响。南部山势较矮,而越往北山势越高,这种地形差异导致了土壤温度和葡萄成熟度的不同。石头多的地方土壤通常更热,葡萄成熟更快,因此北部的葡萄采收时间要比南部提前。这种风土差异要求酒庄在种植和酿造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块的特色来酿造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葡萄酒。

综上所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风土特征包括优越的气候条件、多变的天气状况以及独特的地势和土壤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该产区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随着宁夏葡萄酒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也将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青铜峡葡萄酒之魂在于人铸就的独特风味

青铜峡市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起步于1998年,是宁夏最早试种推广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也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核心区。近年来,青铜峡坚持把葡萄酒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努力做好生态、产业、文旅融合的大文章,葡萄酒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铜峡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在于产业规划、人才引进与创新、品牌建设以及文旅融合的全面推进。

在对青铜峡葡萄酒产区进行深入走访后,新晋葡萄酒大师邢威坦言,风土虽为基础,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才是决定葡萄酒风格的关键。青铜峡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理念的酿酒师,他们各自发挥专长,探索并塑造出各具特色的酒庄风格。这种多元化的创新氛围不仅丰富了青铜峡葡萄酒的品类和口感,也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青铜峡通过参加国际酒展、获得专业奖项、优化酒标设计等方式增加曝光度和权威性,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针对市场推广,邢威提出了增加曝光和获得背书的两大策略,这对于青铜峡葡萄酒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酿酒人的专注和热情

青铜峡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核心产区之一,自1998年起,二十余年风雨兼程,这片沃土已形成甘城子、鸽子山和盛家墩三大主产区,15.3万亩的葡萄园、23家酒庄,见证了青铜峡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年产3.6万吨的优质酿酒葡萄原料、酿造出2.16万吨精品葡萄酒、装瓶量高达2800万瓶,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日,新晋葡萄酒大师邢威在深入走访青铜峡葡萄酒产区后,对这里的专注与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青铜峡产区的酒庄庄主们将种葡萄和酿酒视为自己唯一的事业,这种专注和投入让他们能够酿造出性价比更高的葡萄酒。同时,他也认为青铜峡是一个有机会让大家意识到好的中国葡萄酒可以是一个价格合理的产区,打破了“中国葡萄酒价格太贵”的固有印象。

在青铜峡,每一瓶葡萄酒都承载着酿酒师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是中国葡萄酒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葡萄酒无限可能的窗口。未来,青铜峡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产业、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葡萄酒品质,打造具有青铜峡特色的葡萄酒品牌,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近年来,青铜峡在推进产旅融合发展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吃、住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邢威提出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仅能提升游客体验,还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进而促进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持续发展。鸽子山文旅小镇的建设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未来不仅需继续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应深入挖掘和传承当地葡萄酒文化,打造具有青铜峡特色的葡萄酒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