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滨城区检察院牢牢把握“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数字检察各项工作部署,以提升新质法律监督能力推进滨城检察工作现代化。
一、突出“三个强化”,夯实数字检察发展根基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专委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业务、案管、信息化条线精干力量组建数字检察办公室,专班负责、集中办公、重点攻坚,每周调度工作进展,并及时向市院请示汇报。强化理念更新。常态化落实数字检察专题学习、案例研讨,精准把握最高检和省市院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对标对表先进,组织业务骨干分别到苏州、无锡、东营等19个先进地区检察机关学习监督模型构建及应用经验,全员分批到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学习数字检察理论架构、实务经验。强化人才培育。组织青年干警参与省市院培训60人次,实施青年干警“传帮带”,一体推动案件集中研讨、参与模型竞赛,一名干警在全市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二、突出“三个注重”,激发数字检察发展活力
注重数据收集。坚持横向衔接、纵向贯通,通过建立内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府检联动协作机制,并与市院对口部门沟通联系,搭建共享衔接数据平台,收集法院、公安、司法、税务、医保等部门数据3万余条。完善数据统一归口管理机制,统一数据标准、数据汇集、数据管理,防止数据泄密及重复获取。注重模型构建。从个案办理中发现监督小切口,研究梳理监督逻辑规则,构建类案监督模型,同步由数字办牵头开展模型论证,避免“为建模而建模”。截止目前,创新构建模型26个,其中“涉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医保基金流失类案监督模型”“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监督模型”获最高检、省院冠名并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上架。注重模型应用。坚持模型应用各条线全覆盖,通过对41个平台模型、自建模型应用,发现并内部移送监督线索713件,监督成案324件,数字监督成案占比79.81%。
三、突出“三个促进”,厚植数字检察迭代效能
以数字检察促进社会治理。通过模型监督深入挖掘案件背后存在的制度漏洞,制发检察建议推动问题整治,协助监管部门建章立制9件。如研发应用涉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医保基金流失类案监督模型,监督发现3家医疗机构在18起医疗纠纷案件中未返还医保基金33万元,及时向医保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出台全市首个《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涉医保基金支付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数字检察助推“检护民生”。研发个人信息保护类案监督模型,对2家健身经营主体非法采集消费者人脸、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个人信息问题开展专项监督,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对全区60余家健身经营主体开展类案整治,该案例入选全市网络安全“E案说法”典型案例,经验做法被省院作为“检护民生”事例转发。研发从业禁止监督模型,监督发现因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未受到从业禁止行政处罚27人、应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未吊销及违规获批线索2件,及时向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部门制发检察建议3件,推动对上述人员作出相应行政处罚,同步联合法院等三部门建立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协作机制。以数字检察提升业务质效。借力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推动线上办理1519件案件,精准实现检察监督与侦查办案数据对接,促进监督办案向“质量导向、类案监督、数据赋能”转变。加强案件办理全流程监控,推动发出流程监控通知书88件,整改数据问题244项,业务质效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