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26日电 长大桥隧专家张雷今年49岁,高高瘦瘦、身形板正,黑色半包框眼镜下,一双眼睛透出和善与谦逊。文雅,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这样的气质也延续到他的桥梁作品中。
作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土建院副总工程师,张雷是长大桥隧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曾获第十二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铁设"最美铁设人"等荣誉。
张雷在铁路桥梁设计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技与艺的完美融合。从业27年,他参与设计的铁路桥梁大大小小100多座,连接起纵横发达的路网,点缀于祖国壮丽的山河之间。
勇攀铁路桥梁科技高峰
东海之滨,烟波浩渺的杭州湾海域上,世界上第一座强潮海湾跨海大桥——南通至宁波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初显峥嵘。作为大桥的桥梁专业总工程师,每隔一段时间,张雷便会带着相机来到施工现场,巡检的同时记录下大桥从蓝图走向实景的过程。
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海域宽阔、风大潮急。如此复杂恶劣的海洋环境下,要设计建造一座集大跨长联高墩、超低阻水率、打入式超长钢管桩基础等于一体的超长跨海高速铁路桥梁,殊为不易。
无限风光在险峰。"作为一名铁路桥梁设计师,能遇到这样的工程项目,是非常幸运和光荣的。"张雷说。
参加工作以来,张雷亲历并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中国成功掌握了世界级大跨度铁路桥梁建造技术。茫茫水域,世界首座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铁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恍若飞虹;艰险山区,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等一批世界级大跨度拱桥巍峨耸立……一座座铁路桥梁穿山越谷、畅通江海,连接起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中写下壮丽篇章。
"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部分,铁路桥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张雷说。如今建设正酣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是目前世界上在建长度最长、建设标准最高、通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跨海大桥,对世界铁路桥梁建设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这一超级工程中,张雷和团队负责设计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北航道桥主跨450米,是世界最大跨度无砟轨道双塔双索面钢箱——钢桁组合梁斜拉桥,其海中引桥最长一联的联长达到3.08公里。
为了顺利造出超长联跨海桥梁,张雷带着团队遍览国内外十几个跨海工程技术资料,反复论证修改多个设计研究方案,坚持扎根强风强浪强潮的桥址一线深入调研……将近3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见过杭州湾上的每一个日出。
"当时的人们利用潮水涨落来安装桥梁,我们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研讨会上,张雷忽然想到泉州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其"浮运架梁"的建桥技术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发明。顺着这个思路,张雷提出"整孔梁预制,利用船舶浮吊安装,然后再连接成为连续梁"的施工方案,最终成功破解海上超长联跨海桥梁施工难题。
2022年12月,张雷和团队完成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北航道桥及海中引桥的桥梁工程设计工作。交付设计图纸那一刻,他感慨万千。多年来,他和团队以多个"第一",丈量着中国铁路前行的脚步——
京沪高铁天津枢纽津沪联络线特大桥,创新应用了混凝土三塔矮塔斜拉桥桥式、分丝管索鞍等新工艺,成为我国第一座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京广高铁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创新采用多塔长联钢桁梁斜拉桥桥式、边桁斜置的空间三主桁结构等新结构,成为我国第一座斜主桁多塔公铁两用斜拉桥;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成功应用了新型钢桁形式、新型桥面系及新型无砟轨道结构等新技术,成为中俄两国首座跨江铁路大桥……一个个第一,为我国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