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学者:胡塞和哈马斯证明,武力威慑换不来和平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4-08-23 14: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美西方固守冷战和“零和”思维,惯于诉诸武力威慑来解决冲突。这种“消极和平”模式并没有在深层次解决冲突的根源,甚至反可能令冲突长期延续。相比之下,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寻找通往“积极和平”的途径,即通过耐心对话协商,促使各方达成共识,为恢复关系,进而实现长久和平创造条件。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是真正的和平缔造者的行事风格。

美国的外交之手伸向哪里,哪里就会出现冲突、破坏和死亡。

根据美国学者莫妮卡·达菲·托夫特和西迪塔·库什收集整理的数据,在1990年至2019年期间,美国平均每年发起3.7次军事干预行动。布朗大学的“战争成本”项目显示,自2001年以来,在从西亚到阿富汗的历次战争中,超过450万人丧生,38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过去几年,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最大规模冲突就是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而在这两个战场,美国都在向冲突的主角提供弹药和各种军事、财政援助。

冲突就是这样产生并不断激化的。

在乌克兰,美国是动荡的“催化剂”,没有它,冲突的出现和逐步升级就没有基础。2014年,美国推动了乌克兰政权更迭,从那以后,美国一直在武装和训练乌克兰军队。而在巴勒斯坦,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以色列不断非法扩大占领面积。在这两个战场上,美国亲手播下了冲突的种子,并刻意维持冲突延续,而不是力促冲突降低,并最终找到实现持久和平的途径。

即使它嘴上说着要“缓和局势”,它也只会通过武力威慑,挥舞着枪杆子来实现。最近加沙冲突有升级为更大规模的地区战争的风险,而美国对此作出的主要回应,就是继续向以色列提供无条件支持,甚至派遣美国海军前去“助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美国的这些做法背后,反映的是“和平等于没有军事冲突”的狭隘思想,这是一种“消极和平”的理念。这种“和平”的实现,靠的是一个交战国在力量上压倒其他交战国。在这个框架内,所谓的“力量平衡”决定了威慑力的大小,这是建立“消极和平”的基础。“消极和平”是一种有限的、有缺陷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和平”状态。

威慑理论充其量只是推迟了冲突爆发的时间,而从来没有解决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再者说,威慑力强就一定能带来和平吗?这显然是靠不住的,最近也门胡塞武装和哈马斯的行动就证明了这一点:跟美国和以色列军队的实力相比,胡塞武装和哈马斯显然要差远了,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采取军事行动。

不仅如此,威慑理论还有加速军备竞赛升级的风险,使局势更加危险,让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变得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以威慑的名义采取的战略只会起反作用。武力威慑最多只能赢得一些时间,但在这段时间内,必须找到根本原因并予以解决,否则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相比之下,中国外交寻求创造“积极和平”所必需的条件。“积极和平”指的是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得以恢复,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积极和平”提供了能够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机制和做法,而不仅仅是暴力威慑。

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在上文提到的两个主要的暴力冲突地区同时展开了“积极和平”行动。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早在2023年2月就提出了自己的立场,概述了和平解决冲突的必要条件。西方评论人士错误地将这一立场声明视为一项即将实施的“计划”。事实上,立场声明只是指明了从暂时停火到永久和平,一步步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必然要先为恢复关系营造空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寻求的不是先单方面地确定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强加给当事方,而是促成当事方共同创造双方都认同的解决方案。从那以后,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穿梭外交获得了100多个国家的积极反应。

2023年,中国在推动沙特和伊朗和解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反映了其致力于维护和平的崇高精神。今年,我们看到中国用同样的方法成功调解了巴勒斯坦14个派系之间的矛盾。通过耐心对话,各方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只有先解决这些派系之间的矛盾,才有可能为巴勒斯坦问题和更广泛的西亚地区冲突找到长远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缔造和平方面,西方国家的集体表现令人沮丧。西方惯于把冲突当事方套入“非好即坏”的两分法框架中,固执地认为冲突只能通过“零和博弈”,也就是一方压倒另一方来解决,向所谓的“坏”的一方妥协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西方国家经常“拉偏架”,对别人指指点点,他们国内那些仍沉浸在冷战胜利后的狂喜中的人就爱吃这一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冲突的解决,而是更长期的敌对行动。

多极和平之所以来之不易,正是因为它需要有人在各种观点和利益之间进行调解。强加的解决方案是不可持续的,谁不听话就威慑谁,只会为解决方案的崩溃创造条件。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方法旨在寻找通往“积极和平”的途径——也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必然是一个协商一致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这才是真正的和平缔造者的行事风格。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No quick fix"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许聃】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