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结束,返程路上,一场“行驶在高速上的讨论会”正在进行。车窗外,群山连绵起伏;车厢里,鲁东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过去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之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听老师讲,犹如隔岸观火,这次能够亲眼见到英雄老人们,亲耳听他们讲述革命故事,让我触动很大。”红色共和国实践调研团队长、鲁东大学学生左广州说。
在前不久结束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他和40余名团队成员们奔赴山东省内11个地级市、40余个县市区,寻找访问建国前老党员、沂蒙红嫂、英雄老兵110余位,采访、记录红色革命事迹视频数百小时,拍摄照片5000余张,调研总行程7000多公里。
寻声
荆乐怡是鲁东大学2020级的学生,也是“采访百位百岁老党员”活动的提出者。
2023年10月,高中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段介绍沂蒙红嫂的视频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段视频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荆乐怡心中对那段峥嵘岁月无限好奇与敬仰的大门,她不禁想:“她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通过上网查找,荆乐怡了解到,在此之前已经有团队针对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等进行了口述史采集,但鲜有关注红嫂以及建国前老党员们。
“我想,如果我们能采访到那些百岁老党员,他们的亲身经历将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教材。”她在团队会议上激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在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茂波的指导下,很快“共和国不会忘记”项目应运而生,他们的团队也被列入这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支持团队。
盛夏时节,他们深入革命老区。由于气温高、闷热异常,山路崎岖难行,有的学生中暑后经过简单处理,继续上路。最终,在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他们采访到了110余位建国前老党员和英雄老人们,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92岁,年龄最大的104岁,平均年龄超过95岁。
追声
“寻声”虽然辛苦,但更难的是“追声”。
采访过程中,部分老人身体不好,已经接近失聪,又不会认字,常常需要采访者用很大的声音询问,以及运用多种手势来进行沟通。
“一开始,我们也很无措。”团队成员刘锦朝说,经过紧急讨论,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想出了一个沟通的办法:绘画!他们在记事本上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一些当年战斗的情景,破解了“沟通难题”。
除了沟通,记录也并不容易。
老人们大多生活在农村,只会说当地的方言,一份2小时的采访内容,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来进行整理,才能还原出一份完整的口述史料。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挂着黑眼圈,第二天早上在车上干嚼两条黑咖啡继续‘战斗’。”谢家豪说,由于行程非常紧凑,他们常常需要白天采访,夜里加班梳理访谈内容,一晚上睡不到四个小时。
“细节,一定要关注细节。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挖掘更多英雄背后的动人故事。”团队指导教师刘红阳说,用口述史记录更多的历史细节,通过系统性地采访和拍摄,积累起翔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历史画卷提供更多的“细刻”笔触,是红色共和国实践调研团每一位成员的心愿。
传声
随着越来越多的红色事迹被记录下来,团队成员们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传递给更多人。
一场场宣讲,开到了社区、乡村、中小学的课堂里。
8月1日,在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的宣讲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张婷婷、王雨婷向当地居民分享了扒开废墟抢救伤病员断了三根手指的于兰香、借做绣活给共产党站岗放哨的李开臻、战壕里救助女战士的王家余等的红色事迹,青年学生的讲解和老人的视频交叉讲述,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听着红色故事,家住古城村的村民张会良沉浸其中。这堂课不仅加深了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改变了他对历史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张会良说:“这种形式好,让我对历史有了新认识,鲜活的素材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常规的教育宣讲,团队成员们还编排了“小型情景剧”的独特展现形式。8月8日,在鲁东大学二号教学楼合堂里,身着短褂的仲晨阳正在排练情景剧。他将扮演年轻时的建国前老党员、抗战老兵朱有芹,与老年的“自己”视频对话。在说到大哥和母亲双双遇害的部分时,他哽咽着跌倒,视频中的朱有芹也沉默了。
“我以前听的思想政治课,都是老师在台上讲,我们坐在座位上听。这次的课不一样,我看到了很多爷爷奶奶们的真实经历,他们的讲述让那些故事不再‘高高在上’了。”嘉祥县萌山中学初三3班王际腾同学听完宣讲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到。(通讯员:刘红阳)
编辑:rwz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