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织锦绣 乡村好风光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8-20 0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山村风景美,农人秋收忙。走进项家河村的千亩农业生产基地,当地村民进行正在进行秋收作业,采收、绑竿、装炕……各个环节井然有序,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图  烟叶采收

“我从事种植行业快10多年了,今年又种了30亩烟叶,今年年成好,预计又能收入10多万元,这几年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又到秋收的季节,村民彭家权一边忙碌一边跟我们介绍道。

从他口中了解到,以前的项家河村是没有支柱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间道路坑洼不齐,交通极为不便,村民们大部分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不是这里漏雨,就是那里漏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连吃顿饱饭都很难,要实现致富谈何容易。

2006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村书记方必春组织村民开始发展果蔬、烟叶种植产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村民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种植业中来,种植农作物种类也逐渐从传统的果蔬、烟叶,逐渐向中草药、香菇、山茶树转变。

“我们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政府和相关部门给我们买的都有保险,而且物资投入都是先领取然后再回收,比在外打工有保障,收入也要高不少。”村民陈立辉给我们介绍道。

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各项补贴政策的扶持下,这些年来项家河的农业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到目前,已经拥有高质量生态农田2000余亩,大小果蔬采摘园、香菇木耳种植大棚500余亩,项家河也依托种植业一举成为房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居民收入越来越高,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图 项家河村民新居

“村民富起来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去,这些年我们不断挖掘项家河村村民风、民俗文化特质,形成生产、生活和文化的良性互动,不断加强的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项家河村书记方必春说道。

门古寺镇素有“民歌之乡”美誉,为传承民风、民俗文化遗产,项家河村积极争取相关资金,加强居民生活广场、民歌楼、民俗楼、农民大舞台等文娱设施建设,不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等文娱活动,进一步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闲暇之余,村民走进广场、走上舞台,唱起民歌,声音空明澄澈,旋律宛转悠扬,让村民记住了乡愁,也留住乡情,也进一步了发扬了项家河村的文化魅力。

图  项家河村民歌楼

同时,为了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项家河带领村上干部积极落实人文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定期组织开展各项环境卫生治理,集中力度解决垃圾乱扔、卫生死角等问题;加强对沿路绿化带的养护和修剪,道路两侧绿化美观整洁,无违建、无垃圾堆放、无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道路两旁宣传展板“辞旧迎新”,季度更换,真正有效的发挥了展板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村村响”、宣传标语、微信群等形式,讲好文明故事,织好文明宣传网络,多措并举,推进人文村居环境持续改善。

现在的项家河村,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生态农田星罗棋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蓬勃产业带动增收,乡村振兴更有底气!(图片由 湖北省烟草公司十堰市公司 李传广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