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间 “无废”浙江探 :南京师范大学学子寻访绿色未来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8-19 14:36
2024-08-19 14: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南京师范大学“多地共建,‘浙’里无废”——“绿色未来”寻访实践团于7月21日至8月10日先后探访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海宁市生态环境分局,深入了解“无废”建设宣传教育落实情况;赴余姚市学弄社区、江山市东门社区、海宁市西山社区、莲都区天宁社区开展一系列环保科普宣讲,讲好各地“无废”建设故事,取得丰硕成果。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所有区市均入列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下面请跟随我们实践团队的脚步走进浙江多地,一起探寻“无废”之旅。

绿色探访 知识启航

7月21日下午,团队成员赴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探索环保奥秘、寻访环保教育。在馆内志愿者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了解环保图书馆的“绿色”核心理念;旁听 “垃圾分分乐”环保公益课堂,拓宽科普宣讲新思路;采访家长和小朋友,深刻意识到提升参与感在宣讲中的重要性。此次探访为团队在社区开展环保科普宣讲提供创新思路。

(图为环保图书馆志愿者开展环保公益课堂,祝心怡供图。)

(图为小朋友们参与“垃圾分分乐”活动,祝心怡供图。)

对谈无废 绿韵清城

7月31日上午,团队成员赴海宁市生态环境分局,采访朱海明办事员,共同探讨海宁市无废建设全链条的落实与成效。团队成员深感环保事业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持续努力,“绿色未来”不仅是团队口号,更是团队“无废城市”宣传与环保科普宣讲的行动指南。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生态环境分局办事员,祝心怡供图。)

开门见绿 出门有道

8月2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余姚市学弄社区为辖区小朋友们开展以“绿色出行”为主题的环保宣讲。团队成员结合轻轨等本地绿色交通方式普及宁波在生态友好、文明友善的城市绿色出行体系创建过程中的创新之处。还通过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创意画创作引导小朋友们将绿色出行内化于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

(图为团队成员宣讲宁波轻轨场景,熊烨露供图。)

(图为学弄社区小朋友们创意画作品,楼浩涵供图。)

生态循环 无废农田

8月6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江山市东门社区为辖区未成年人开展进行以“绿色农业”为主题的科普宣讲。团队成员结合以衢江区为代表的全国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循环,以清晰的逻辑链向小朋友们全面系统普及“无废农业”含义、发展方式、具体做法等。还带领小朋友们将绿色农业理论知识以秸秆贴画形式落实于纸上,呼吁小朋友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无废农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图为团队成员宣讲秸秆综合利用场景,王奕施供图。)

(图为东门社区未成年人们制作秸秆贴画场景,王奕施供图。)

(图为东门社区未成年人秸秆贴画作品,王奕施供图。)

智启再生 绿动浙里

8月6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海宁市西山社区“爱心教室”为小朋友们开展以再生资源回收为主题的宣讲。团队成员结合“环浙里”,从再生资源、智能、回收体系三部分,讲解再生资源智能回收体系的运作模式,向小朋友们普及以塑料类、纸张类、织物类、玻璃类为代表的主要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过程,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生活习惯,助力资源友好型社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宣讲“环浙里”再生资源智能回收体系场景,祝心怡供图。)

(图为西山社区小朋友分享再生资源回收途径场景,祝心怡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西山社区小朋友听完“环浙里”宣讲后的感想,祝心怡供图。)

绿色生活 环保选购

8月6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丽水市岩泉街道天宁社区辖区小朋友们开展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环保宣讲。团队成员结合“丽水山耕”品牌及产品,为孩子们讲解绿色消费生活理念,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节水节电、废物利用和绿色包装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还带领着孩子们对一张张废旧的报纸进行DIY,折叠成环保收纳盒,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废物利用的价值和环保的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宣讲“丽水山耕”品牌产品,吴王烨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共同制作环保收纳盒场景,吴王烨供图。)

(图为天宁社区小朋友们DIY环保收纳盒场景,吴王烨供图。)

在浙江多地的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探索环保宣传与教育新模式,将各地“无废城市”建设成果与手工、互动环节融入科普宣讲中,从身边具体实际出发带领小朋友们探索本地“无废”生活。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环保事业和“无废城市”建设进程,用实际行动践行与传播绿色无废生活理念。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无废行动的路上不断前行!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祝心怡供图。)

通讯员 祝心怡 钟艾

来源 “多地共建,‘浙’里无废”——“绿色未来”寻访实践团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