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稻”一年好“丰”景,大安区8万余亩水稻陆续开镰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8-16 15:36
2024-08-16 15: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喜看稻田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立秋之后,大安区8万余亩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金黄的稻谷颗粒饱满,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微风拂过,田野间飘散出阵阵稻香。

走进牛佛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放眼望去,满目金黄。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沉甸甸的稻穗转眼就变成一粒粒稻谷。“我今年种植了8亩水稻,长势较好,现已收割完成,正在晾晒,预计亩产600公斤以上”。牛佛镇金山村支书廖常君高兴地说。

为科学全面掌握水稻产量情况,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到示范区开展了测产工作。测产小组带着皮尺、镰刀等走进农田,随机选取田块实收测产,经过现场收割、脱粒、水分测定、计算等流程,科学准确核算实际干谷产量。本次水稻测产结果为1246.3斤/亩。链接 删除

据悉,今年大安区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粮食发展思路,积极推广优质稻品种及配套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打造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示范片,主要推广种植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品种宜优1611、宜香优2115、神农优452等,预测总产量约4.6万吨。

下一步,大安区将积极动员农户保持田间水层,蓄留再生稻,扶正稻桩,并安排无人机飞施再生稻发苗肥,努力实现“中稻+再生稻”两季平均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目标,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吴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