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实践:茶韵传薪,艺梦同耕

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实践:茶韵传薪,艺梦同耕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8-16 14: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4年7月6日至16日,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艺美乡村益农行”团队调研分队前往雅安市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开展了一场以“茶韵兴农”为主题的实地走访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与高岗村政府及当地村民紧密合作,以茶文化为纽带,在调研过程中探寻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中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携手开启了一段充满希望的新征程,共启乡村振兴的农梦新航程。

深耕村史民情,聚焦生态茶乡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调研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对高岗村特色产业茶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与村民的谈话间,成员们知晓了当地茶叶种植户在栽培、采摘、销售等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于走访结束之后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收集整理资料,为之后对村委会的采访做好充足的准备。意外之喜在于,在访谈过程中,成员们对当地知名的“高岗村模式”有了进一步认识与感受。“高岗村模式”归纳起来就是进行户分类、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如今的高岗村整洁、干净,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让人难以想象201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番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景象。“自从实施了这个模式后,现在卫生更加干净整洁,空气也更加清新了,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呀!”一位村民激动地表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王奶奶

茗香滋润田间,共绘兴农画卷

在高岗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支书石辛丽热情接见了调研队代表成员,并于村委会会议室接受了采访。调研队成员代表从高岗村基本情况、茶叶和养殖业发展现状、电商带货的现状、交通问题的规划、精神文明建设、村委会近期政策、工作重心等方面开展采访,并针对之前走访村民所整理的问题提出了疑问,高岗丽书记对其进行了详细回答。“每一次泡制茶叶的过程,都是一场等待与坚持的艺术。”石辛丽书记如是说到。每一滴水珠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每一片嫩叶都在诉说着关于自然的故事。正如“高岗村模式”的逐步实施与普及,“以茶兴农”的背后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增长,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对于和谐共生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高岗村书记石辛丽

凝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实地走访调研活动中,调研团各成员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到村民的“板凳上”“炉灶边”和基层组织的“工作台上”,从艺术专业的角度为困扰当地的茶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见解,躬身于以茶兴农、以艺助农的深刻实践之中。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茶叶种植户在栽培、采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所面临的挑战,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探讨如何通过艺术手段提升茶叶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视觉设计来改进包装,使其更具吸引力;通过摄影和视频创作展现茶文化的魅力,以此来扩大市场的认知度;甚至探索建立一个集展示、体验和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空间,以此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乡村振兴并不仅仅局限于茶叶种植或农田管理,而是一场承载着农耕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觉醒的旅程,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厚植学深悟透、苦干实干的精神品质。大家纷纷表示,将会继续发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深入基层,将艺术与农业相链接,关爱农业、关心农民,助长农艺文化和智慧的双向发展。(米家琪 龚灵婧)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