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三下乡团队深入民族集市进行普通话推广

2024-08-14 16: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精美的扎染和织锦,到新鲜的瓜果杂粮;从不同口音的叫卖声,到亲切热情的问候语,这里是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木果镇的民族集市。为深入体验当地民风民俗,深度调研当地普通话普及与使用情况,2024年8月9日,山东大学赴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这里,赶赴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图为一位居民在彝族传统布匹摊位前挑选,通讯员陈莹摄

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欣喜地发现,随着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能够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沟通。在竹编摊位上,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苗族奶奶,她的手灵巧而有力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竹编纹理。在交流过程中,她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和队员们介绍商品和价格进行交易,还能大致讲述平编、交叉编、斜编、网编等各种竹编技法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在另一个售卖新鲜蔬果的摊位上,摊主是一位带着孩子的彝族女子,在她旁边小孩子们正围在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她的普通话流畅自如,售卖时显得非常麻利干练,对此,她自豪地说:“现在小孩子上学都学普通话,我们这些大人也跟着学了不少。”在一个个琳琅满目的摊位前走过,队员们还帮助了说不好普通话的老人,参与了顾客与摊主用彝族方言的讨价还价,收获了一路笑容与问候,感受到了血脉相连的温情与暖意。

图为队员们在一个手工艺品摊子旁,通讯员陈莹摄

图为实践队员与竹编摊主进行友好交流,通讯员陈莹摄

在这个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集市上,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了解到,尽管普通话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苗族、彝族的语言和文化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信念。

图为部分集市,通讯员陈莹摄

下午时分,实践队一行同蒿枝村村干部一起来到木果镇政府,汇报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会上,队员们以PPT的形式展示了一周以来在当地进行乡镇企业走访、推普技能+授课以及走访农户和民族集市的活动。队长印朝晖同学在发言中提到:“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各民族之间的纽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木果镇镇长对实践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希望通过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受益。

图为木果镇领导听取实践队员汇报,通讯员陈莹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这幅美好的多彩民族画卷中,是相通的心意与绵绵的情谊,各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通过一天的走访与交流,队员们不仅亲身见证了国家普通话推广政策在基层的成功落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事业的决心。正如一位队员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的使者,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通讯员:王书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