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绿洲好乘凉——石河子大学学生会、国旗护卫队寻访军垦故事

2024-08-14 14: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风卷大戈壁,映日军旗红;弯弓射苍穹,铁骨震天山。石河子大学学生会、国旗护卫队社会实践服务团怀揣着崇敬于2024年7月10日,来到第三师49团14连,寻访老兵王永乐,倾听他的军垦故事,展开一段跨越时代的动人对话。

手拉肩扛的建设——青春热血铸就辉煌岁月

“一根扁担两筐土,靠着双手修水库。”布满皱纹的双手带着团队成员回到了王永乐年轻时候:“当时搞基础设施建设,哪来的工具,都是靠人运。把篮筐用土填满,扁担往肩膀上一挑,双手一抖就能倒下去两筐土,我抖土抖得可是一把好手,干活干得漂亮着哩。”屯垦拓荒时期,开发荒原、兴修水利,工农生产、兴办农牧,都是“王永乐”们一个一个手拉犁耙、肩扛扁担地挑出来的。耄耋之年而精神矍铄的他,回忆起的不只是娴熟的技巧,更是那段无怨无悔的青春。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老兵的场景(周凯乐 摄)

鲜为人知的功勋——义无反顾投身屯垦事业

“把这些拿出来,回忆回忆嘛!平时连队干部们都没看见过这些红本本,也没必要让人家知道。”如果不是国旗护卫队中退伍复学的学生和王永乐聊得实在投机,团队成员也没机会看见这些“宝贝”。王永乐平时都将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表彰藏在箱柜里,和千千万不图名利、不求显耀的军垦人一样,仅凭着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的拳拳之心,便主动请缨扎根兵团,义无反顾地投身屯垦戍边事业,无怨无悔。

图为老兵王永乐所获部分荣誉(张冰凝 摄)

换不到粮的粮票——艰苦奋斗开拓戈壁绿洲

“不与民争地,还要助民生利,自给自足搞生产,要把荒漠变良田。”从没门窗的地窝房到亮洁净的小楼房,从缺水少电的荒漠戈壁到千家万户的小康生活;团队成员们对于兵团发展的日新月异都有所了解,但是当看到王永乐拿出一沓崭新的粮票后,博物馆里的生动讲解和教科书上的精心笔墨都黯然失色,团队成员们才真正明白当下“禾稼成熟金满仓”的美好生活背后,有多少的艰难困苦:“这个粮票是国家发下来全国通用的,为啥剩这么多、放得这么新,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一家用过这些粮票——没有粮食可以换嘛。” 于是开荒种粮、自给自足的屯垦戍边历史在崭新的粮票上鲜活起来,与天争地、为民争利的不屈奋斗精神跃然于同学们眼前,这些换不到粮食的粮票带给团队成员们深深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图为老兵王永乐留存的粮票(刘佳惠 摄)

语重心长的希冀——兵团精神需要代代传承

“我们这代人吃过苦了,后面的人就能享受甜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打心底里高兴。”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命令驻疆部队集体就地转业,打造一支生产军,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更是动员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70年来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艰苦奋斗,同当地各族人民群众一道,造城镇、建工厂、办企业,播洒下了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已然在亘古戈壁荒漠上长成参天大树,点线成面、生机盎然地连出整片硕果累累的绿洲,带给后人无限清凉。而为这片绿洲奉献了一生的人们却还想再说些什么,王永乐在临别之际语重心长地说道:“毕业之后,都要尽可能选择来新疆工作,这片土地需要你们,党和人民都需要你们!”

图为老兵王永乐及其家属与实践团成员和合照(陈晶晶 摄)

“坐着大篷来、挑着扁担走、藏着勋章过、捂着粮票活”的老一代军垦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兵团精神,在前人感召下,在时代呼唤中,相信这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上,一定会遍布服务奉献、挺膺担当的青春身影。他们将无怨无悔地继续播撒希望的种子,再次栽下一片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新时代绿洲!

文字:徐志成 姜鑫宇 阿曼古丽·吐尔洪

图片:周凯乐 张冰凝 刘佳惠 陈晶晶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