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五龙池村,蜿蜒曲折的产业路四通八达,小凉亭、观景台、小花园错落有致,一幅恬静、舒适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
中草药基地、鱼塘、标准化晾制工场星罗棋布,制粉红薯、高糖西瓜、雪茄烟叶集中连片种植,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型拖拉机轰鸣作响,微耕机来回穿梭,与辛勤的村民在田间忙碌劳作的身影,正在谱写着五龙池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乐章。
这是丹江口市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来,驻村帮扶单位为五龙池村绘就的美丽乡村新面貌。
土地流转转出发展合力
乡村振兴驻五龙池村工作队从提高农民和集体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角度出发,深入贯彻落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工作思路,创新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凝聚合力实现强村富民。
五龙池村支部书记冯吉清介绍,该村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把全村分散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起来,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入股、劳动力入社、闲置资金入股工作,让闲置的资料发挥出强大的聚合效应,村民土地流转收入、合作社分红收入、合作社内务工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切实推动了强村富民。
“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还能到合作社的产业园里就近打工,一年下来,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务工收入也有两三万块钱,这比以前自己种地还划算。”说起土地流转,该村村民方立国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党群合力,复耕撂荒地60余亩,农民合作社牵头、群众自愿集中流转耕地1500余亩,发展规模化经营种养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11家。土地流转“转活”了土地,“转出”了乡村好“丰”景,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和潜力。
产业融合融出发展前景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农户开展调研,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把产业帮扶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五龙池村实际情况确定了“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家园”的帮扶工作思路和目标。
五龙池村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帮扶单位在人才、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成漂浮育苗工场15座、雪茄烟标准化晾房462座、沟渠管网24公里、高标准农田治理700亩,农业生产基础更加稳固。
截止目前,已培育出雪茄烟叶种植、渔业养殖、香菇种植、中草药种植、蔬菜瓜果和制粉红薯种植等六大特色产业,构建起“烟-菜-粮轮作”、“烟-油-菜轮作”、“烟薯套种”等新种植模式。雪茄烟叶、中草药、制粉红薯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达1700余亩,年产值达900余万元。吸纳本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46人,年均务工收入9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还将支持引导烟农合作社在五龙池村配套建设年产量5000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一座,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百姓致富的乡村振兴帮扶路径。” 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负责人范敬修说。
科技助力筑牢兴旺根基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业,农业振兴的关键靠科技。五龙池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产,全面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稳固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人工打药,半年小时一亩;无人机打药,两分钟一亩!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喷洒均匀、雾化效果好、不受作物长势和地形限制,省力省时效果好。自从工作队带来了植保无人机,我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喷雾器来回跑了。”雪茄烟种植大户黄未松说起无人机植保心里就乐开了花。
智慧云台在手,耕种收无忧,五龙池村与农民合作社引进的北斗农用智能终端让农机有了智慧。全村测土配方施肥,精准营养供给调控,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方法让农作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秸秆粉碎堆沤有机肥还田减少了化肥使用,搭建性诱色诱灯诱绿色防控矩阵降低了化学农药用量,绿色有机农产品销路更广。
五龙池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资源优势,把科技兴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田装上“科技大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帮扶产业机械化、智慧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五龙池村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下一步,五龙池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谱写好乡村振兴“三步曲”,以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以科技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答好乡村振兴“新考卷”。(图片由 吴祖聚 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