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根脉,铸就民族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08 12: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遗产保护的多元价值

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塑造民族认同、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北京中轴线等申遗成功,不仅有助于巩固文化自信,也为我国国际文化软实力再添亮丽篇章,更能激发全球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尊重,展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

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修复,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维护,再到西湖文化景观的管理与传承,等等诸多努力,无不彰显着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与有效保护。

尽管成就斐然,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以及保护意识不足和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均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耐心。例如,部分古建筑在城市化浪潮中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因开发活动而缩减。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创新思路,利用科技、教育和政策等多维度手段加强遗产保护与传承。

通过依托数字技术,实施数字化记录和监测,再铺以广泛而深入的公众教育普及,加上日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有效预防遗产损失。此外,推动社区参与,搭建跨界合作等举措,亦是新时代加强遗产保护与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如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公众咨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遗产保护志愿活动中,自觉化身遗产保护守护者,共同书写着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遗产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公众参与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当公众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遗产保护才能取得长远成效。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增强全社会的遗产保护责任感;此外,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公众直接参与到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等实际工作中,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遗产保护新局面。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构建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科技支撑等,都有助于实现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望未来,遗产保护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际借鉴与本土创新

国际社会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多国家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更是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了框架和标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并进。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遗产保护之路。我们不仅忠实拥护公约,而且积极实践与创新。在丽江古城,我们借助社区共治与活态传承,使其焕发新生;在张家界,我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共融。我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为全球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赵双莹】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