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返乡“新农人”的青春“菇”事

【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返乡“新农人”的青春“菇”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02 22: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8月2日电(记者 彭娜)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拥有绝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深耕食用菌产业,实现面积产量效益倍增,小菌菇正在长成大产业。

7月30日“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卓尼县的两个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发现老板均是返乡青年,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却情愿逐梦田野,满怀梦想但也脚踏实地,他们用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谱写精彩“菇”事。

卓尼小伙蒙俊杰2019年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时,同学们大都去了繁华都市就业,他却“逆流”而行选择了返乡。借助政府的木耳培育行动,他在木耳镇并种植了14个木耳大棚和50亩露天木耳田。卓尼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当地农业种植仍受制于技术和市场。蒙俊杰运用自己所学,带领大家科学种植,在遇到技术瓶颈时则积极联系母校寻求技术支持,同时也更注重市场拓展。走进他的种植基地,各个大棚里黑木耳、白玉木耳等生长喜人,空气中淡淡的菌香扑面而来。蒙俊杰向记者展示一个白色的菌包,上面盛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介绍:“我不说你们能看出这是木耳吗?这叫金耳。”

蒙俊杰向记者展示金耳。(中国日报网 彭娜 摄)

90后海归女孩张纳欣也是一位“菇农”,她的创业企业“纳朵朵”作为产销龙头企业之一被引进卓尼县进行培育,2023年底,纳朵朵菌菇小农场盈利60多万元,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张纳欣是甘肃陇南人,开朗善谈,谈到返乡创业的原因,除了“哪儿都不如家乡好”,见多识广的她当然也是看到了卓尼县食用菌产业的潜力和机遇。她站在种植大棚里向记者们介绍蘑菇的种植和采摘,腿上沾泥,笑容洋溢。“我们公司正在培育更多食用菌品种,尝试更多的种植方式,目的是为了筛选出最适合在卓尼生长的菌种及其种植方式,推广给当地老百姓,让更多人加入种菇大军。”

张纳欣在种植大棚外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日报网 彭娜 摄)

卓尼县境内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寒冷湿润、降水充沛,具有海拔高、气候凉、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的高原环境特点,非常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近年来卓尼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将黑木耳、白玉木耳、羊肚菌、 金耳和赤松茸进行多元化种植。同时,该县把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有机结合,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并给予资金支持,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实施“千人千万”培训计划,高质量培训新型技能型劳动力,一系列组合拳有效缓解了乡村人才匮乏的难题。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