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会说话丨从“玉琮王”看灿烂的良渚文化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86年出土于杭州余杭反山十二号墓。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从“玉琮王”看灿烂的良渚文化

来源:新华网 2024-08-02 15: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86年出土于杭州余杭反山十二号墓。  

良渚的玉器种类很多,有装饰品,有通灵玉,还有祭祀的礼器。其中,玉琮是最重要的祭祀礼器,古人用玉琮来祭天、祭地或沟通神灵、沟通天地。这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被誉为“琮王”,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玉琮王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厘米至17.6厘米,下射径16.5厘米至17.5厘米,孔内径3.8厘米,器形外方内圆,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刻纹最精美的一件。

玉琮王的奇特之处更在于其四面琢刻的“神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发现玉琮王之初,考古人员并未过多关注玉琮上的纹饰。在它被送往文物库房进行编号、拍照之后,考古人员才发现,玉琮王上竟刻画着头戴羽毛发冠、骑在神兽之上的“神人兽面”图案。

玉琮王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个具象的“神人兽面”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图案的主体为“神人”,面部呈倒梯形,刻有非常写实的眼睛、鼻子、牙齿。“神人”头上戴着高耸的羽冠,内层刻有连续卷云纹的帽饰,外层则为放射状羽翎大冠。“神人”的四肢都以阴纹细刻而成,上肢作抬臂、弯肘状,五指平张。

“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形似老虎),外框有椭圆形的眼睑,之间以桥形凸面相连,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与直槽内的神人兽面纹比较,这种人与兽的组合图保持了基本的格局,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的简化戴冠人面与兽面的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玉琮王的设计和制作堪称史前玉器的巅峰之作。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出自《周礼·春官》,即指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祭地,是中国古代用玉礼拜天地四方、“藏礼于器”思想的表达。考古人员由此解读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图案背后是一种信仰,能够骑在虎背上征服老虎,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神力”。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图案,以各类变换形态在几乎所有的良渚玉琮上均有出现,这或可说明良渚社会已有相当统一的政体,信仰的统一实际是人间社会统一的反映。

玉琮王的重现,宛如时光的涟漪,轻轻撩开了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在它的指领下,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久远且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感受到先民们对信仰的热忱。当我们与“神人兽面”图案上那双深邃的眼睛对视,一时间,五千年的光阴似乎被永恒地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在良渚遗址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上,玉琮王和良渚先民的其他创造一起,让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地说出这句话:“告诉全世界我们究竟有多年轻——中华上下五千年。”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