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医生,真的太感谢了,你们简直就是及时雨,上门来看病、护理和送药,让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人在家也能住院!”周一一上班,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赵医生就接到了吴大爷打来的感谢电话。吴大爷和老伴居住在驷马桥街道管辖的星辉路,儿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两口相依为命。老伴疾病缠身,腿脚行动不便,经常都是大爷忙前忙后的照料,遇上个头痛脑热、感冒咳嗽,吴大爷的压力就更大了。由于今年辖区开展家庭病床,为有居家医疗需求且行动不便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像吴大爷家的这类情况压力着实减轻了不少。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此举无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不仅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与呵护,更凸显医疗体系的发展和进步,看病就医是老百姓的心头事。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或是中度、重度失能人员,或是中风瘫痪、恶性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及其家属本就承受着身体、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却又不得不隔三差五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和护理,对于本就行动不便的患者及其家属,每次来院推轮椅,排队、挂号、缴费、检查和等待就诊,过程辛苦费时,相比较而言,家庭病床的益处就不言而喻。
所谓"家庭病床",指以家庭作为治疗护理场所,由医护人员上门检查治疗,提供服务。居家“住院”,患者不动医生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差异化的就医需求。它不仅能使患者便捷地得到治疗,还能待在熟悉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减少外界干扰,有利于促进康复;同时还能免去来回奔波之苦,减轻家人人力负担,节省交通、食宿成本,还可以缓解医院"一床难求"的困境,节省医疗资源,可谓一举多得。而从更长远来看,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幸福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何优化"医养结合",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近年来,在深化医改中,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家庭病床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成都市金牛区卫健局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推出"家庭病床",让部分患者从大医院回归小家庭,这对于那些有需求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更是一项真实可感的民生工程。
金牛区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金牛区卫健局指导下,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居民就诊体验,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员”,加快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适应群众需求,把好事办好,办实,让家庭病床更好地惠及更多的患者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