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推普为引擎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7月21日-30日,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无边界”实践团队世外“陶”源小分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思练镇鸿源社区开展以“返家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之行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扎根八桂大地,凝聚推普共识
鸿源社区作为忻城县在“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安置搬迁群众1086户4610人,为实践调查提供充足的样本信息。实践团队以鸿源社区为中心,通过问卷填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通话基本使用情况及掌握程度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团队成员了解到大部分社区居民在与孩子日常交流、工作、看病、在政府部门办事等场景中会使用普通话。而在当地集贸市场买卖、邻里交流等场景中则使用方言。团队成员在问卷填写和采访的过程中,积极讲述普通话的由来、推广意义和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入浅出地为居民们进行讲解、示范、发音纠正。让社区居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普通话水平。
图为实践团成员入户开展推普问卷调研
聚焦乡村振兴,助力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力载体。为了更深入、精确地了解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水平和普及程度,实践团队跟随驻村书记在居民家中进行入户走访。通过采访了解居民对普通话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并向他们进行科普和推广,提高了居民学习和应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同时,团队成员对当地负责人进行访谈,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当地社区的特色产业现状、未来发展情况、当地助推振兴的具体措施等。通过对当地具体情况的进一步认知,团队成员针对老人、儿童、乡村创业者等不同不同身份人群制定个性化推普方案,帮助乡村新产业创业者摆脱方言的束缚,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农产品销售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当地老人进行普通话推广及科普
开设拓展课程,筑梦彩色童年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幼儿、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推动普通话普及和运用,实践团队在鸿源社区儿童之家开展推普小课堂、普通话口语角、兴趣拓展课程等一系列活动,为社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普通话的多元化平台。在课堂上,团队成员鼓励小朋友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字词和诗歌,在音节的抑扬顿挫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厚植爱国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社区青少年开设推普小课堂
扎根乡村基层,推普振兴有我。大力推广普通话、用青春之行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责任,晓庄青年将以更昂扬的斗志携手并进,用普通话撒播知识的种子,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气息。(作者:吴雨轩、黄兰珺、覃红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