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折扇的故事

“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折扇的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 2024-07-30 13: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30日电(记者 赵旭)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但57岁的徐家东仍然记得第一次和父亲一起去浙江安吉上山选竹的经历。“制作扇骨,竹子既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以竹龄五年为最佳。”这位苏州的制扇大师说。

明代丁云鹏会前赤壁赋图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家东在制作扇骨

“安吉多毛竹,我们每年都是正月过后就开始选竹,那个时候天气还很冷,而父亲总是让我找寻表面被一层白霜 —— 老辈称之为‘冬瓜皮’—— 覆盖着的竹子,因为这层薄薄的蜡状物既可以保护竹子免受病虫侵害,也可以帮其保湿。”徐说到。

竹成为制作折扇的首选材料,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的。故宫书画部的专家王亦旻说:“古代中国的书画家,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朝代更替的动荡时期的书画家,尤喜绘竹。竹经历风吹雨打,弯而不折,这种韧性,令到古人感动。同时,竹节的‘节’与气节的‘节’同为一字,这也使人们推崇竹,并以竹自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谈到扇骨的选择时,如是说: “凡紫檀、象牙、乌木皆为俗制, 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 其面重金也不足贵, 唯骨为时所尚”。黄金象牙价值虽高,却少了竹的风骨,而竹的风骨,正是中国文人风骨。

苏州制扇大师徐家东制作的扇子

折扇,被称为“怀袖雅物”,重点就在于一个“雅”字。从扇骨制作打磨雕刻到扇面上的诗书画印,一把可以称为艺术品的折扇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对“雅”的理解和定义。徐家东认为,扇骨制作,关键在于造型,而造型的关键在于线条。婉转而不恣意的线条,是用一把普普通通的刀削出的。而用刀如用笔,最忌的就是反复,务必要“一刀成”。

徐家东所做扇骨细节

当年徐父15岁开始在苏州的扇庄学习制作扇骨,建国后进入苏州扇厂工作,退休后仍然坚持纯手工制扇直至2020年以87岁高龄去世前不久。如何制出一把有味道的扇子,老人给儿子的建议很简单:多看老东西。

徐家东与父亲切磋制扇技艺

扇骨既成,还要绘制扇面。在扇面上挥毫泼墨,讲究的是咫尺千里,当然梅兰竹菊折枝花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诗书画”三绝,以扇面为载体展示出来,开合之间,为的不仅仅是在悠悠夏日“引微凉”、“起风逍”,更是为展现持扇人的俊逸才情,不凡画品和诗品。

明代仇英绘梅花山鸟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杨丹霞说,折扇的起源有可能是在日韩,明人的笔记中,常提到“倭扇”,所描摹的正是折扇形制。苏轼有一首《杨主簿日本扇》,其中戏言到:“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杨丹霞说,无论是折扇还是团扇(宫扇),都从典章制度中来,扇风的功能反倒是其次的。团扇最初的长杆的,在皇帝面见群臣或是出行的时候用其遮挡面部,起到仪仗作用。“扇”这个字从户从羽,而“户”本身即有“遮蔽”之意,这也就从材质和功用两方面很好的体现了早期中国的“羽扇”。

至于折扇,古人称之为“箑”,竹字头点出其与竹子的密切关系。汉代刘安著作《淮南子》中记载楚人称“扇”为“箑”,可能是口音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日本,折扇起源于朝臣中手拿的类似“笏板”的竹签或是木签,一是避免直视君王,表敬畏之心;二是起到类似秦汉简牍的记事功能 —— 朝向自己的一面略作笔记备忘录,以免向“领导”汇报工作时词不达意或有遗漏。而当一个人手里攥着穿在一起的几片木板或是竹板时,一把折扇的雏形就出现了。

还有一个故事:民国时期,著名京剧剧作家和学者罗瘿公(1872年-1924年)曾在去世前几年用“四十个金饼子”从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端方手中买下一副湘妃竹的扇骨,到琉璃厂配了扇面,又花重金请齐白石画了一对工笔蝴蝶,最后“持与梅郎作生日”。“梅郎”就是梅兰芳,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在梅兰芳生日献上这份礼物。这把扇子2011年秋季在北京拍卖,成交价322万元。 

梅兰芳的生日礼物:扇骨由罗瘿公从端方储购得,扇面一面双蝶和书法来自齐白石,另一面为罗所题

皇帝中也不乏折扇的拥蹙,其中有实物较早的一位就是长于诗文精于绘事的明宣宗朱瞻基,故宫博物院今藏有其绘制的双面山水人物扇。松下高士的主题,足以说明在明代,折扇已为文人风雅代言。

明宣宗朱瞻基所绘扇面

酷爱汉文诗词与书画的金章宗完颜璟曾有诗云:“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颁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末尾一句,道出了折扇被称为“怀袖雅物”的缘由。 

杭州水墨画家李云雷的折扇作品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