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金色瓦僚 香飘湘鄂粤

2024-07-22 17: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古郡桂阳城,向东再向东。

瓦僚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洋市镇东成乡,距离桂阳县城44公里,是东成乡最大的行政村,地处苏仙区、北湖区、永兴县交界处,全村869户,人口3286人,耕地面积2963亩。村内整体地势平阔、土地连片肥沃、地理条件优越,村边东成水库,水质清澈,曾经也有过“产粮福地”的美誉。90年代末,这个地处偏远的村落,外出务工之风盛行,连村主任都是常年客居广东,村内原本硕果累累的农田被闲置抛荒,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杂草丛生,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富饶故里成了游子们的痛惜的“乡愁”。

近年来,瓦僚村在郴州桂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支持和帮扶下,大力发展烤烟、优质晚稻、火山黄桃种植,走出了一条具有瓦僚村特色的“金色”产业发展之路。

念好“产业经” 只为一叶香

(瓦僚村专业化分级现场)

盛夏七月,刚刚入伏。

距离瓦僚村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有些距离,空气中烟叶的浓香扑鼻而来,室内热火朝天,两排作业台依次排开,台面上金黄的烟叶翻腾,两侧的分级队员们按照分级流程对烟叶进行专业化分级,作业区的尽头,已打包封签的烟叶已经堆成了小山。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按照站里的要求,把烟叶精分出来,把纯度再提一个档次,可不能倒了我们瓦僚烟叶这几年打出来的金招牌。”正在等待烟叶分级的种烟大户付文忠介绍道。

12年前,在东成烟站站长的鼓励下,瓦僚村党总支书记史水英下决心要改变村里农田闲置抛荒的状态,带头租下50亩闲置农田种起了烟叶。期间,她还联合村里的另一位种烟大户、时任县人大代表欧阳大清,与东成烟站一起发动村民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短短两年,瓦僚的农田便快速恢复生机。由于村干部和人大代表带头,又加上烟站技术人员支持,村里的种烟户对烟叶种植技术的掌握特别快,生产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得到落地,不出几年,瓦僚的烟叶就在附近村组打出了名气。

“我们村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站里的技术员和村里老烟农经常跟我们这些新烟农传授种烟经验,遇到我们不理解的,他们还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瓦僚村烟农李才红介绍道,“刚种烟那年,下半年我不愿意再种晚稻,支书他们主动把我的地承包下来,后来我才知道,这样才能减少第二年的烟叶病害。”

也正是村组干部、烟站职工的努力,瓦僚烟叶的种植水平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成了湖北中烟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

“每次来郴州调研,我必到瓦僚村,这里的烟叶香气浓郁、柔和、纯净,非常具有桂阳烟区的特色。”湖北中烟湖南片区经理陆峰这样评价道。

扛牢“生态旗”金果誉大湾

(瓦僚村火山富硒生态“润心”黄桃)

三月桃花开,七月桃飘香。

神岭峰上,瓦僚村的黄桃基地建在一口亿万年前的火山口旁,果园内热闹非凡,一个个成熟的黄桃身披纸质“外衣”,敦实的果子们把树枝压弯了腰,果农们忙着采摘、分级、打包装箱,不时还有满载的货车驶出果园奔赴外地市场。

“来,天气热,吃个桃解解渴。”瓦僚村党总支书记史水英说话间就摘下一个桃,麻溜地去掉袋子,用手轻轻搓去绒毛就递到了手上。“放心吃,我们这‘润心’生态富硒黄桃,主打的就是一个现摘现吃。”

嗬,真甜。

2016年,村里在上海创业的欧阳平返回家乡,引进优质品种,开荒种起了黄桃,独特的地理位置、充足的日照、富硒量极高的土壤,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让这里出产的黄桃口感极佳。洋市镇党委看准了这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桃花运”,同时引导由瓦僚村党总支副书记、县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邓中生,带动村支两委以新型合作模式租赁300育余亩,种起了黄桃。好果易招虫。瓦僚村的火山黄桃一度饱受蚜虫侵害。千亩桃树,单靠人工防治成本极高,使用无人机植保又难以穿透密实的枝叶,蚜虫不能完全根治。东成烟站的党员干部得知此事后,积极与县局(分公司)协调,为黄桃基地引进了蚜茧蜂防治技术,派出技术人员对果园进行实地勘察,为村里提供了防治方案,并科学合理地布下了蚜茧蜂烟苗。

“使用化学药剂控制蚜虫,农药加人工,每年至少开支3万元,相比起花钱,我们更担心的是砸了生态黄桃的品牌。”瓦僚村党总支书记史水英说,“应用蚜茧蜂防治技术以后,省钱省力又省心,没了农残隐患,绿色好果、生态黄桃卖出了好价钱。”

广东省中山市芷伶商贸公司的赵总对瓦僚“润心”黄桃情有独钟,一早就守在了黄桃基地,“我的公司在珠海,主要是做水果的零售和批发,去年在这里考察,带回了一批‘坤桃’,抢手得不得了,马上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第一批果子,我必须得守着。”

践行“两山论”守护山水绿

(瓦僚村碧溪湖航拍)

神岭峰下,瓦僚村旁,有一大片清澈水域,从前叫东成水库,现在改名叫碧溪湖,湖边围起了栅栏,竖起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牌子。

碧水绕村环抱,青山连绵起伏,湖水风姿绰约。正在感叹瓦僚村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自然之美。

“你别看现在的瓦僚处处绿水青山,农田生机勃勃,我们村的族里和井冲两个村民小组,当年可是因为水患,几乎荒掉了。”同车的瓦僚村党总支书记史水英指着车外的村庄介绍道。“你看这碧溪湖的水,是不是差不多跟路面平齐了。”

从前,瓦僚村的族里和井冲两个村民小组,虽然居住在水库边,但由于灌溉设施不完善,满库的水成了看得见、用不着的稀罕物,每到雨季,水库漫溢,组里的几百亩农田饱受水患之苦。据史支书介绍,村里人外出务工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水患影响。

“有现在这光景,还多亏了你们烟草公司。”瓦僚村党总支书记史水英接着介绍道。“那年县公司分三批在瓦僚村投入了200万元的烟水配套项目资金,拉通了碧溪湖到农田的灌溉沟渠,修通了直达田峒的机耕道,你看那几道水闸。”

车辆穿梭在田间小道,瓦僚村的池塘清澈、鱼跃其间,稻田青葱、蛙鸣不断,小溪里,泥鳅惊起、浮游水面,在水面荡起阵阵涟漪,激起哗哗水声。

人护地,地生金。如今的瓦僚村,绿色防控体系全覆盖,农田烟稻轮作,农户一年可以在田间获两次利,可谓“烟仓”“米仓”“钱袋”俱丰实,“青山”“绿水”“生活”更美好。

喜看烟稻千重浪,桃花依旧笑春风。一片金叶、一捧香稻、一颗金果,瓦僚村正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变成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邓凯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