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会说话|铸客大鼎:“安邦”重器

如果文物会说话|铸客大鼎:“安邦”重器

来源:新华网 2024-07-22 15: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宴飨,流行于整个青铜时代。楚大鼎不仅工艺高超,且腹部和足部都刻有“安邦”二字,堪称典型的“国之重器”。

铸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重达400公斤,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上部外侈,三蹄足。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33年,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掘,出土了包括铸客大鼎在内的一批文物,后被收缴运送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保存在安徽省立图书馆。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铸客大鼎等楚器与故宫博物院文物一起迁徙至重庆、宜宾,最终安置四川乐山。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故宫文物返回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为避免国宝再次流失,铸客大鼎从南京被运回安徽芜湖,1952年在合肥安家。在那段“流亡”经历中,铸客大鼎严重损毁,直到被博物馆收藏后才修复。1954年至1955年,安徽邀请苏派青铜修复师金氏兄弟,对破损的铸客大鼎完成了修复工作。

铸客大鼎的鼎口平沿处刻“铸客”等12字铭文,有学者释读为“铸客为集腏(zhuì)、伸腏、睘(huán)腋腏为之”。

大鼎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有“安邦”二字,也体现了它作为安邦定国的重器地位,寄予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以“铸客”命名并与其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铸客升鼎”“铸客簠”“铸客炭箕”等。

“铸客”二字,在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为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身份比较自由;二为管理工匠的低级官吏。以铸造技艺服务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故称“铸客”。

如今,楚大鼎虽已失去其原有食器礼制功能,但其文化元素仍在当代传承。

楚大鼎出土后颠沛流离的经历,见证了那段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2014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该鼎就是以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而它在抗战时期的经历,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见证。

如今,铸客大鼎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传承赓续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策划:万方 徐金平

统筹:王子晖 汤阳 宋卫义

记者:刘美子

执行策划:袁晗

文案:别培辉 吴万蓉 吴涛(实习生)

摄影:李鹏飞 马占成

设计:刘旭峰 吴昊天

鸣谢:安徽博物院

 

新华社安徽分社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安徽频道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