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学者分享尼山论坛见闻:跨文明对话与合作

我们应始终抱着开放和相互学习的态度,始终努力争取团结而不是分裂,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促进各种形式的交流。

意大利学者分享尼山论坛见闻:跨文明对话与合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18 16: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9日至11日,我有幸作为国际嘉宾参加了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作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外籍老师,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在向学生们传授意大利文化的同时,也从学生们那里学习和体验到了当地的文化)。对我来说,参加尼山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丰富了我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不得不说,我在这次大会上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参与本届尼山论坛的三天时间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见解和灵感。7月9日与会嘉宾陆续到场,在欢迎晚宴后,来宾们首先观赏了一场梦幻般的水光表演和盛大的烟花秀,紧接着又欣赏了精彩的《金声玉振》礼乐盛典。演出将诗、乐、舞等中国传统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移动舞台、全息影像、舞者在空中漂浮等尖端戏剧技术相结合,通过礼仪和音乐巧妙地再现了孔子作为教师和教育家的形象(以及一个孩子成为睿智长者的漫长历程)。这真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阿尔贝托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留影。(作者供图)

在这里,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与会嘉宾们于7月10日和11日这两天的发言内容充分地彰显了整个论坛的核心精神,将此次论坛推向了高潮。这些发言的共同之处是回望过去和体现包容性。如果忘记历史,包容性的社会就无从谈起。论坛现场的嘉宾发言使我想到孔子本人所描述的为师之道,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们能够切实联系到教育在过去和当下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

回顾和讲授历史,是了解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最好途径(如果不是唯一途径的话)。我们应始终抱着开放和相互学习的态度,始终努力争取团结而不是分裂,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促进各种形式的交流,这些价值观是在此次论坛上被频繁提及的,我认为这一愿景已经近在咫尺。它将国家与具有包容性的概念相关联,而不是(不幸地,我经常听到的)分裂性。真正的包容性是赞美差异,而不是抹杀差异。同样重要的是家庭的观念和文化,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认为,家庭是文明的根基。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严峻的国际紧张局势正逐步打破平衡的局面,且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这着实令人担忧。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秉持的对话理念,从未如当下这般重要,我们应再次从过去和古老文明中汲取营养。因为不管是在伦理道德领域,还是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儒家思想都是一种普世哲学,亦是促进世界和平的语言。山东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当下发展深深地根植于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中。

阿尔贝托与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的参会嘉宾合影。(作者供图)

关于东西方的根源与文化的作用,我在为本次论坛撰写的《意大利与中国的文化及哲学渊源乃是友谊与合作的基石》的论文中已提及。在这篇论文中,我力求赞颂我们两个伟大国家的文化,并强调从罗马帝国时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牢记这些联系,并将其作为我们不断加强友谊和推动合作的动力,尤其是在今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年份: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以及中意双边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友谊、合作、尊重、促进现代化,同时又不失对人类价值的关注,正是我在本届尼山论坛上看到并愿意完全支持的多极世界理念。它不仅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即过去为现在服务;也意味着文化与文明相结合,且这两个要素不可或缺、相互渗透。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意大利和中国是两种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关于什么是古典主义,我想引用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于7月11日在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上的发言:“一切都已成为典范,构成了某种普适性的东西。”

我希望在这些普世性典范基础上,当代文明能够通过对话和包容不断取得成功,助力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本文作者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外籍老师、意中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心副秘书长阿尔贝托·卡萨特利)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