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东营区文汇街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探索“里仁为美”文化社区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实现文化以德润心,以文化人。
一、繁荣文化发展,筑就“文化社区”。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构建文化社区综合体。融合利用辖区各类文化空间,配优“线上+线下”文化服务设施,开设文化服务直播间,打造“线上”文化学习平台;配设图书室、舞蹈室等“线下”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法制教育、读书分享、非遗传承、美德信用等主题活动 1500 余场次,4万余居民参与其中,有效盘活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领幸福·城市书房、慢生活非遗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美德信用示范商街等70余处基层文化空间,实现文化阵地外延拓展,构建起“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文化社区发展新格局。二是打造“一社一品”,实现品牌持续发展。相继推出“慢生活·文商旅融合街区”“河海文汇”“非遗传承·才聚文汇”三张特色文化名片,与建设“里仁为美”文化社区深入融合,深挖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社一品”文化社区工作品牌和特色品牌项目,擦亮“油建大院”“文乐百家”“七彩青华”等社区文化名片,深挖辖区非遗资源,创建“油建冰糕”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吕剧实践培训基地,不断深化品牌创建。三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社区建设能级。以高层次艺术人才推动“文化社区”建设,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建立社区文化能人、文艺骨干、文艺团体等发现、培养、评价机制,开展文体表演和培训活动年超1400余场次,辐射辖区居民4.5万。组建文体协会资源库,配备“文艺指导员”定期开展送健康、送法律、送演出、送爱心“四送”活动,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实现文化社区“自造血”。
二、聚焦全龄友好,筑就“暖心社区”。一是注重青年参与,打造幸福夜集。利用群众夜间闲暇时段开展“幸福夜集”活动,打造文明实践“夜间模式”,通过共富市集、电影夜集、戏曲夜集、书香夜集等方式,孵化“青年夜校”“夜影文华”“共享自习室”等夜间文化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声乐、手工、瑜伽、厨艺、观影、阅读等活动150余场次,通过提供错时延时服务,为青年群体搭建社交和成长的平台。二是聚焦为老为小,创建和谐邻里。全力打响“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全龄友好品牌,孵化“红社小记者”“雏鹰童心营”“金花理发”“幸福餐厅”等系列品牌项目,将“幸福民生综合体”建设融入文化社区打造进程,全方位打造“全龄友好”空间。社区大力举办邻里节、百家宴、金婚庆典等系列群众参与性主题文化活动,以共享式、互助式服务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三是服务弱势群体,实现社区聚合。找准志愿服务“发力点”,以失独老人、孤困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对象,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开展“童心出发,快乐成长”儿童兴趣小组活动、“温情陪伴,最美夕阳”老年人支持小组活动等志愿服务30余场次,增强社群粘合感,构建全龄友好、全要素服务的社区服务综合体。
三、以德润心促合,筑就“活力社区”。一是开展理论宣讲,传播德仁正能量。大力创建“汇声汇色”宣讲品牌,用好用活文明实践家庭站、文明实践基地、宣讲工作室、好人之家等“特色阵地”,开展常态化主题宣讲20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受众达10万余人次。培育“有邻演播室”“红色直播间”等线上直播平台,开展“文艺+”“云宣讲”等特色宣讲活动,增强文明实践吸引力,扩大社区文化服务圈。二是汇聚“家”力量,弘扬美德新风尚。挖掘和发挥家庭厚植文化、涵养道德、润泽心灵的“最小细胞”作用,培育家风家训典型。定期开展“山东好人”“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身边榜样为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三是提升美德阵地,营造“邻里帮”风尚。把全面深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探索推出“悦享文汇”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及“汇童趣”全环境立德树人两条文明实践精品路线,打造“和美万家”美德示范片区和“有邻邮局”“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美德信用示范点,有效促进了美德的传播和实践。梳理健全98支志愿服务队伍、1.8万余名志愿者的志愿组织体系,开展互助性志愿服务,营造“邻里帮”风尚,以美德信用激发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