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践队:探寻非遗工艺 助力文化传承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践队:探寻非遗工艺 助力文化传承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7-08 16: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引导广大青年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7月3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赴泉港区涂岭镇“星星之火”文化探寻实践队开展主题为“探寻非遗工艺 助力文化传承”社会暑期实践活动。

一踏入基地,队员们便被眼前琳琅满目的螺钿工艺品深深吸引。螺钿工艺以贝壳、螺壳为原料,经过匠人们的精心雕琢与镶嵌,呈现出绚丽多彩、精致细腻的艺术效果。

(图为红运当头螺钿传承基地展览作品  张怡晨 摄)

在第四代泉港螺钿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庄细强大师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螺钿工艺数百年发展历史,参观了螺钿工艺的制作流程。从原料的采集、清洗、切割,到图案的设计、雕刻、镶嵌,再到半成品的抛光、打磨,最后到上漆,铲贝,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认真学习如何将鲍鱼壳、珍珠母贝等天然材料打磨成薄片,并巧妙地镶嵌到各种工艺品上。虽然过程繁琐且耗时,但队员对螺钿工艺的制作过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大家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向外界宣传螺钿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图为庄细强大师为实践队队员们讲解螺钿工艺原材料  胡伟涛 摄 )

在传承和创新并重的今天,螺钿工艺也正悄然迎来了一场革新。为顺应时代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庄大师在贝壳拉花环节引入了激光雕刻技术;为让螺钿工艺技术更广而流传,庄大师将螺钿工艺运用到了家具、茶具上,让螺钿工艺走进大众生活中,并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历史人物,通过螺钿工艺技术呈现出来,让大众看见不一样的传统文化。

(图为红运当头传承基地工作人员利用激光技术雕刻贝壳   胡伟涛 摄)

(通讯员:洪瑜玲、陈弘力 | 摄影:张怡晨、胡伟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