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精神将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之赓续奋斗代代相传

我们的世界需要大国利用其重要地位弥合分歧,增强人道主义努力,推动我们为有需要的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人道主义精神将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之赓续奋斗代代相传

来源:中国日报 2024-07-08 16: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撰文:联合国前驻华代表 卢沛赫(Vanno Noupech)

退休可以是一个反思的时刻。这也是一个扪心自问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的时候。

在联合国难民署工作的三十年来,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几乎每一个引起世界关注的重大难民紧急情况,以及其它许多淡出人们视线、被人忘却的长期难民危机。

我目睹了冲突残酷的一面。许多个体和家庭为此遭遇了难以承受却又毫无意义的损失。在他们的经历中,我感受到冲突最深刻的痛苦。

我与家人一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回到了柬埔寨。当时整个国家正处于内战,我也被卷入到让我们的人民四分五裂的动乱与冲突之中。我在柬埔寨流离失所,与亲人离散后来,我以与父母失散的未成年人身份孤身逃往泰国避难。正是这段经历促使了我投身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

多年以来,我见证了大规模流离失所造成的创伤、陷入危机的生活、失散孩童的哭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人们以不可言喻的勇气面对一切的顽强求生意志。

三十年前,当我开始从事人道主义事业时,很难想象世界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 冲突和被迫流离失所日益增长,整个世界令人失望地挣扎于对灾祸的遏制中。

在我看来,这些灾祸变得几乎无法阻挡。这让我忧虑。这让我不安。

作为一名年轻的人道主义工作者,我曾一直满怀希望,并相信我们的国际体系可以做得更多。我坚信《联合国宪章》对建立一个安全和平的世界所做出的明确承诺。和很多人一样,我坚信历史将会见证我们对待人类及其福祉的方式不断改善。

然而,当我放眼当今世界,我发现围绕这一目标所做的集体努力正陷入困境。

我并没有完全失去希望。我看到人们勇敢发声,呼吁对人类契约的革兴。今年九月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未来峰会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申集体承诺的机会之一。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在我开始人生的新旅程时,在中国结束职业生涯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重大。

这是一个令我神往的国家,它有着辉煌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明,对我的家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我来说,担任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既是一种荣誉,也开拓了我的视野。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我对此深表感激。

在这里,在这个居住着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富饶国家,人们的心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藏。

我所指的这个宝藏,是对和平的珍视。

在中国,我很荣幸有机会结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对和平的尊崇令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平与和谐理念的深刻传承非常重要且有意义。

我相信不论是对于我们身处的世界,还是对于我们想要实现的共同目标,这种理念皆同等重要。

在联合国难民署,我们常说,冲突或流离失所问题没有人道主义解决办法,只有政治解决方案才能帮助人们。

我认为,和平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解决方案。让和平成为我们未来的一部分,有助于确保人类的未来。没有和平与安全,我们将很难应对气候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很难帮助难民和其他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

因此,我对这个国度寄予希望,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识构建者和和平缔造者,成为一个积极的合作典范,为世界各地人民带来直接福祉。

我们的世界不能再等待。冲突和气候影响正在加剧我们的脆弱性,给我们带来新的危机,破坏我们的团结,并削弱我们对人类生存的脆弱掌控。

在我结束长久的职业生涯之际,我要向目前在中国及远方供职于联合国的年轻一代中国同事表示感谢。他们十分勇敢地选择了这充满挑战的事业。

我要向这些家庭表达我个人的谢意,感谢他们年轻的子女为和平和人类事业做出的贡献。我尤其为那些承担人道主义使命的中国籍同事感到自豪。

人道主义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将人们团结在一起。

在联合国难民署,也有年轻的中国同事正在应对我所熟悉的挑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日益密切且极其重要的合作,以及当今全球 1.2 亿被迫流离失所者的处境。

被迫流离失所问题始终与和平及安全议程息息相关。这是和平未能实现的结果。同样,解决流离失所问题也是重建分裂地区的重要因素。

死亡、破坏和流离失所只会加深社会分裂、摧毁信任,并使国家难以重建。

我们的世界需要大国利用其重要地位弥合分歧,增强人道主义努力,推动我们为有需要的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更具雄心的想法。

我怀着希望结束这篇小小的评论文章,并将我的鼓励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我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遇到的优秀的人们,以及许多我还没有机会见到的人。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