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援藏医疗队:为高原群众送去更好的医疗救助

中山医院援藏医疗队:为高原群众送去更好的医疗救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2024-07-08 14: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藏族阿妈卓嘎险些失去了自己的耳朵。

这两个月来,卓嘎的耳朵一直红肿、疼痛,她一直觉得是自己上次锯木头时,有木屑不小心扎进了耳朵,也就没把这毛病放在心上。

时间越来越长,卓嘎的疼痛一直没有好转。忧心忡忡的她决定去看看。来到日喀则市岗巴县人民医院,她挂了一个号,期待找到耳朵持续疼痛的原因。

一名“生面孔”的医生为卓嘎接诊。“左侧耳廓皮温高,红肿明显,耳廓近耳垂处局部豌豆大小肿块。阿姨,你先去做一个CT检查吧。”初步诊断后,医生这样告诉卓嘎。

看了检查结果,这个医生皱起了眉头——原来,根据影像检查,卓嘎的耳朵里可能并不是她自以为的木屑,而是一块金属碎片。“如果不尽快手术取出,恐怕耳朵都保不住!”他告诉卓嘎,“咱们先消炎,回头做个小手术取出。”

这让卓嘎有些犹豫,对县里医院的治疗水平还是有些“打鼓”:“这个手术您之前做过吗?我要不要去市里做手术更好啊?”

“哈哈,我不但做过,做过的可多了!”医生笑着说。原来,这名医生并不是岗巴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他叫陈克光,来自遥远的上海,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口帮扶岗巴县医疗队的成员。

经过了几天的消炎,陈克光顺利为卓嘎开展了手术。如今,卓嘎耳朵中的碎片已经取出,原先严重的红肿发炎情况也已经消退。

日喀则市岗巴县地处日喀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全县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这里的人口不过一万多人,也就是相当于上海一些社区的人口体量。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医疗队着力提升岗巴的医疗水平,就是能让这些偏远地区群众健康水平不掉队。”陈克光介绍。

2019年起,中山医院开启对口帮扶岗巴县人民医院。自那之后,几批援藏援藏医生不远数千里来到岗巴,致力于提升当地健康服务能力。

援藏医生孙太伟对群众的信任印象深刻。今年五月,医疗队在孔玛乡义诊,现场十分热闹,十里八乡的群众听说来了上海的医生,身体不舒服的都想来看看。有一名患者赶来咨询,让孙太伟印象尤为深刻。

“医生,我之前检查说是癌症,您能不能帮我看看!”这名患者语言中尽是急切。经询问,孙太伟得知这位病人在四月份刚因腹痛做了检查,医生告诉她可能是肾癌,建议立刻去大医院手术治疗。

这让这位病人十分焦虑。听说上海医生来乡里义诊,第一时间就跑来询问医生的意见。孙太伟仔细阅读检查报告和CT影像结果,并对病人开展了检查。“根据我的判断,这个影像结果应该是良性肿瘤,不用着急。”孙太伟告诉患者,“咱们目前先保守治疗,然后定期开展检查。”

听到孙太伟的话,病人连连道谢,他们相信上海医生的诊断,全家心里悬着的石头都放下了。“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让我确实感受到了上海医生、中山医院的医生在岗巴县的‘品牌’。”孙太伟感慨。

切实提高医疗能力,还需要本地医生的成长。在岗巴,医疗队不仅仅在一线参与各种疾病救治,还开展了多项技术教学,希望能真正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最近,医疗队首次在岗巴县中心医院开展了腹腔镜教学,帮助相关医护人员了解腹腔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在援藏医生王吉文居住的宿舍,桌子上放着一个腹腔镜模拟器,这是他从上海带来的设备,也是为本地医生们开展教学的“教具”。课程上,王吉文利用腹腔镜模拟器,对县医院手术科室的相关医生进行了系统性培训,针对各类腹腔镜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培训。据他介绍,腹腔镜手术是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中心医院仍未开展,多数医生没有腹腔镜手术相关经验。

“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我们坚持做好医疗骨干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帮助县医院提升医疗水平,造福当地居民。”王吉文说。

【责任编辑:韩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