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湖南湘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7-05 14: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通讯员  谭涛  唐超凡

过去10年,湘潭围绕国家“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公路理念,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02.76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超10449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00公里。湘潭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比率100%,建制村通等级路100%,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率100%。

“然而,湘潭农村公路最美的表达不是宏大的数字,而是回乡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进村的货车多装几吨粮食,赶集的村民坐上了城乡公交,家门口的企业越办越兴旺,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感慨,探索多元融合,注重可感可知,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是湘潭“四好农村路”建设最大成就。

村的“远眺”

2021年,在外当“老板”的符以亮回湘潭县南下村当上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许多村民的质疑其是不是真心实意干事的声音,符以亮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新水线是南下村外出的“咽喉”,与县道X025相接,但是不足4米宽的道路逐渐满足不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出行的需求。符以亮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于是他积极向交通运输部门申请“三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奖补资金,着手打造一条高标准农村公路。

得知新水线提质改造,村里的种粮大户们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以前运稻谷都是先开小货车进村,然后再转运到村外的大货车集中托运,这样一来就提高了运输成本。村民们也同样十分支持,过去由于村道太窄,粮贩子经常用这个原因压低收购价。

2023年,新水线提质改造工程完工,道路不仅从“白”变“黑”,路面宽度也从4米拓宽至6米。全新的新水线,不仅让村民看到了符以亮干事的决心,也让大家看到了村子的新希望。

新水线沿途,南下村的新打造的黄骨鱼养殖基地、双季稻万亩示范片核心区、黄豆种植基地有序分布,村子过去的“三弱”(基础设施弱、产业基础弱、集体经济弱)标签也被如今的“三黄”产业所取代。

符以亮说:“新水线给了我们产业发展的底气,现在就连9米多长的大货车也可以开到村里来了,未来他还将在沿线打造休闲垂钓、旅游、康养等产业。”2023年,南下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而三年前这个数字还是负数。

“有了村级集体收入,我们就可以为村民做更多事了。”符以亮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近两年来,南下村村委会帮村民做了很多实事,例如每年为30户脱贫户发放300元慰问金,新建了3个休闲健身广场,每年对全村道路进行两次“砍清”环境美化……

排头乡南下村的蜕变为湘潭农村公路建设作出了最好的注解,而这样的故事正在湘潭全境上演。过去10年间,湘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实现了农村公路从“村村通”到“户户通”的跨越,农村公路路网结构不断优化。

人的“链接”

农村公路路长掏出手机,打开巡路信息化平台,记录道路安防隐患,上传图片资料。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韶山市一处农村安全隐患便完成了从村级到市级的信息传递,工作效能前所未有的高效。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农村公路,这是湘潭践行“四好”理念带来的另一改变。

为了让每一条农村路都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湘潭率先试点农村公路智能管养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一路一档”公路“路长制”巡路信息化平台,利用卫星遥感、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智能化养护管养服务。在湘乡市的农村,同样发生了农村公路管养的喜人变化。时间回溯到5月1日,由于连日降雨,湘乡市棋梓镇多条农村公路出现了边坡塌方、板底悬空。险情出现的一个小时内,当地公路养护人员就赶到了现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清理路面土方,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迅速恢复了交通秩序。

高效率缘于人员下沉。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湘乡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路长制”工作机制整体效能,将交通执法中队和公路养护部门进行整合,分别在壶天、棋梓、白田、月山、山枣、东郊共六个乡镇设立路长制办公室片区。

湘乡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黄明军解释,过去湘乡市22个乡镇的农村管养工作由他们一个部门负责,但受限于人手不足,很多时候他们都有心无力,现在压力分散至6个办公室片区,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以“路长制”推动了农村公路的“长治久安”“长治常新”是湘潭给出的回复。期间,湘潭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路长制”巧妙结合,构建了村社、乡镇、市县三级群众性养护体系。截至目前,湘潭农村公路列养率100%,乡村级养护管理机构设置率100%,形成覆盖全市的农村公路群众性养护体系。

路的“反哺”

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精力建设农村公路到底值不值?在韶山市银田镇华南村我们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得益于农村公路的建设,苏姿每天可以乘坐公交车前往10公里外的韶山学校,她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衣服被淋湿;当地的鲸北食品有限公司、“药王谷”特色药材产业基地产品可以顺利运往全国,企业订单越来越多。数据显示,华南村2023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较5年前增长了10000元。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村公路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一条路、一个村,而在于久久为功、连线成网的高质量建设模式,将农村生态、产业、旅游等资源禀赋串珠成链,让交通线变风景线、公路网变经济网,‘路衍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

10年来,湘潭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我市共建成526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开通班线运营线路189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5条,755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创建,其中韶山市已成功创建,湘潭县、湘乡市列入创建名单。

同时,货邮融合试点助推农村路域资源潜能发掘。湘潭全市寄递服务进村率达100%,2023年乡镇及以下快递投递增长55%,服务现代农业项目业务量超1070万单,带动农业产值1.34亿元。作为全省唯一市级试点,“湘潭市城乡快递共配体系建设”项目入选第一批交通强国邮政专项试点任务。

修一条路,串一线风景,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数据显示,2023年湘潭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56元,同比增长6.4%,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9亿元,同比增长24%。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