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包河区义城街道迎淮社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公益集市为平台,通过设摊“卖”服务的形式,统筹社区共建单位、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团队、链接各类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群体参与,定期在社区开展政策宣传、便民理发、衣物缝补、爱心义卖等一系列活动,实现资源、服务、效能下沉,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治理,让小市集带来城市烟火气,激发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活力。
三项机制,实现资源大汇聚
打造多元联动机制,为公益市集的开展保驾护航。以社区党组织为纽带,联合实践家社会发展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构建“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的五社联动公益集市服务体系,发挥党建联盟作用,带动20余家社区商家、企业,200余名志愿者、小区能人在人力、场所、专业服务等方面开展联建共建。
保持常态活力机制。社区常态化、多层次开展公益集市,每季集市设定不同主题,通过开展线上招募、入户宣传等招募集市“合伙人”,全面发动亲子家庭、热心居民和共建单位参与。并积极推动公益集市志愿服务队伍动态更新,提供多样化服务,不断壮大公益市集社区影响力。号召党员志愿者各施所长,以社区党员、红色小管家为主体,引导党员将自身专长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以维持秩序、现场“摆摊”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
建立民需服务机制。通过红色小管家、网格员等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征集困难群众“微心愿”,建立“精准挖掘—精细分类—精心研究—精准实施”民需服务机制,通过每月党建联席会、迎邻议事会、六情大走访等,召集共建单位、热心居民、物业等主体群策群力,共商解决方法。针对收集整理到的“微心愿”,及时筹措资源,动员党员、共建单位接单圆梦,对于暂时无人认领的“微心愿”,通过公益市集开展爱心义卖,用公益金实现“兜底”认领。社区多方资源以公益集市为服务“桥梁”,常态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个性化的服务,探索“家门口”的社区自治模式。如针心有爱志愿服务队通过“接单”,先后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理发、缝补、磨刀等服务近百次。
双重属性 ,推动为民“微服务”
内容接地气,为民办实事,依托公益集市将“被服务”与“去服务”联系起来。社区公益集市坚持“一季一主题”,以社区居民为核心,共建单位为依托,坚持居民日常生活与基层治理相融合为主线,根据社区文化特色、资源种类、重要节日、热点事件等应景应季开展具有不同鲜明主题的公益集市,保证每期公益集市不重样,持续保持活动新鲜感,打造公益集市特色主题板块,每期设置政策咨询、健康义诊、便民服务、反诈宣传、爱心义卖等多个主题摊位,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实现党群志愿服务零距离的有益探索,加深居民共治共享意识。
全面带动,在“逛”中做公益。依托公益集市平台,民政、人社、综治等职能部门常态化走进社区开展政策宣传。2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活动共商共议共办方式参与公益市集,提供义诊、安全知识宣传、阅读推广等便民服务40余次,让公益市集惠及更多群众。居民个人、组织等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将通过公益市集最终所得公益金都自愿捐赠,用于社区困难群体的服务,进一步强化社区支持网络,营造社区公益良性循环。
三项激励,激发治理善力量
社区党组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积极链接社区周边人才资源,通过三项激励方式,持续激发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一是针对参与公益集市服务的个人,发放“志愿者积分手册”,进行信用积分累计,凭积分可以在社区慈善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同时优先推荐各类表彰、评选活动,让“小积分”成为助推志愿服务的“大能量”。
二是针对参与公益集市的共建单位或成员,通过颁发志愿服务证书,提高获得感。同时,社区党组织每年年终举办志愿者及公益单位表彰大会,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各类主体进行答谢,鼓励走在前、做表率,不断增强参与治理、服务社区的荣誉感。三是社区也会在日常工作中借助感谢信、座谈会、庆祝活动、党建活动等渠道加强彼此的联结。比如指导社工站定期开展交流会,收集资源主体对社区的意见和发展期待,并采纳相关建议不断改善服务,进一步强化各方的参与感。(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社工站、迎淮社区社工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