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铁集团宣布,铁路部门提供“静音车厢”服务的动车组列车新增20列,拓展至92列动车组列车。(人民日报)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投入持续加大,我国高铁网络越织越密,乘坐高铁出行愈发普遍。“在路上”的人多了,一些不文明的乘车行为,如肆意喧哗、外放音乐、大声讲电话等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广大旅客对文明出行的关注。
近年来,在高铁上“与噪音斗”的相关话题频频引发热议,为化解类似矛盾和纠纷,保障更多旅客的出行权益和诉求,铁路部门宣布将在京广、沪昆、贵南等高铁线路新增20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提供“静音车厢”服务,包括4列内地与香港间开行的跨境高铁列车。其实,“静音车厢”并非新鲜事,京沪、成渝高铁早在2020年底就曾试点推出。此次铁路部门由点及面扩大试点范围,“静音车厢”驶上了更多高铁线路,不仅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公共文明的实现,更彰显了其人性化、精细化的现代服务意识。
有人说,设置“静音车厢”是对现代人“边界感”的尊重,也是守护公众“安静权”的务实举措。为给旅客营造“静”的氛围,铁路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比如,在提示乘客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的同时,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也下调至正常的30%至40%,到站后乘务员会根据到站信息为旅客提供“一对一”提醒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静音车厢的票价与普通二等座的票价无异,且不加收手续费,所以“静音车厢”的改革体现了铁路部门在服务中的人性化关怀、在管理上的细致化考量,满足了不同群体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差异化需求。
规范已立,贵在遵守。静音环境的保持,离不开广大乘客积极配合。乘坐静音车厢的旅客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则,比如,提前将手机置于静音或震动状态,车厢内不大声交谈,接打电话主动离开车厢等,共同维护乘车环境。事实上,静音车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声车厢”,其涉及乘客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的养成,要保障静音车厢正常运行,有赖于铁路部门坚持文明乘车的倡导,更离不开广大乘客主动涵养自觉意识。由此可见,能否真正实现静音,取决于其间乘客的自制力,以及高铁管理服务的延伸度和创新度,是旅客和铁路部门的双向奔赴,更是对公共文明、精细服务的双向考验。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服务无止境。静音车厢不是铁路服务的终点而是新起点,铁路部门还可以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持续优化乘坐体验,让高铁真正成为更加便捷、舒适和人性化的交通方式。
供稿单位:成都局集团公司宜宾供电段 蒲诗琴 马艺菲 李丹